过去四天在CAS(China Amazing Speech)中国演讲好声音-少年CAS第五季做助教。四天的旅程转眼过去了,少年们在毕业演讲秀上的精彩表现还历历在目,我也深深感受到演讲和教育的魅力,教育不是填满,是激发。激发孩子内在的渴望,带他们有一段美好的体验,比什么都重要。

少年们在学习演讲的过程中有非常惊艳的表现,但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孩子们的课桌和餐桌总是不整洁,东西用好并不归位,垃圾也不及时收走,那一刻我的心情是非常糟糕的。
在给孩子们收垃圾的过程中,我感到相当郁闷和无奈,请了三天假来做营队助教,难道是来给他们收拾书桌、收垃圾的吗?
我和生活老师说,这些孩子即使获得演讲冠军,我也不会认可的,因为连基本的习惯都没有。
这么说是苛刻的,年龄、认知、习惯、性格的差异本身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触发不同的行为。孩子们在“知道”和“做到”之间本身就有巨大的鸿沟,更别说我们在“让孩子知道”这一步也还没有做好。
其实孩子和老师本身没有谁对谁错,我只谈这件事给我带来的真实感受。这些在这么小的年纪里就有意识学习演讲的优秀的孩子们,他们也必须知道,要做一个好的演讲之前,必须先做好一个人。
“Be a better person before making a better speech.”
生活中的经历也是我为什么总是对于不收拾东西感到不爽的原因。我本身从小就是在家负责打扫卫生的,我喜欢看到一切东西都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的样子,偶尔也会乱,但是会收拾。
我先生的性格却截然相反,我眼里的乱是他眼里的有序,有段时间比较严重的是袜子丢得到处都是,吃完东西垃圾不收,电饭煲因为没有及时清洗招来各种恶臭和飞虫。因为这件事情闹情绪是常有的事,然而也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且关系也越来越差。
看了《扫除道》这本书之后我从自身出发有了很大的改变,每天早起花10分钟打扫,对于打扫这件事情不再是带着抱怨而是由衷地去做。后来渐渐发现,自己的心态、生活都变好了,先生不知不觉也会及时收拾制造的垃圾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改变,他只是觉得我抱怨少了,这点让他轻松很多。
所以我在之前的演讲里送给观众的礼物是“改变别人之前先改变自己”、“更少的抱怨带来更多的改变”。
其实“改变”的背后,和“接纳”有关。
我常常只接纳最亲近的人好的那一面,积极的、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就好像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孩子敢上台讲话、说得好,自然觉得骄傲自豪。
但凡有一丝丝的不接纳,对方都是能够感受到。因为“不接纳”的情绪会透露在眼神里、表情里、甚至浑身散发的气息里。而一旦没有足够的接纳,改变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成为真正欣赏自己、悦纳他人的人。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