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举制度摘要
1、(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2、(隋朝)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完备,宋朝改革时期,明朝鼎盛时期,清代灭亡。
3、(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
4、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
院试——秀才(案首)
乡试——举人(解元),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
会试——贡生(会元),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
殿试——进士(状元),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
鼎甲:殿试一甲三名-状元(鼎元)、榜眼、探花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二、科举制度正文
1.(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2. 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1) 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 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 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4) 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3.察举:就是由公卿、列候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汉代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4.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5.策问:被察举的人,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
6.(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7.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
8.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
9.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
10.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11.生徒: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
12.乡贡: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
13.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14.(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
15.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
院试——秀才(案首)
乡试——举人(解元)
会试——贡生(会元)
殿试——进士(状元)
附补充:古代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秋八月举行,又称秋闱(闱 ,考场),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每三年举行一次,在春季举行,又称春闱,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
鼎甲:殿试一甲三名-状元(鼎元)、榜眼、探花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削:革职罢官。谪:降职远调。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
拜:授给官职。废:罢免或废黜。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退:(1)撤销或降低官职;(2)自己辞职。出:出任。斥:屏弃不用。
升:提升官职。去:去职,被调离。迁:调动官职升官。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革:革除官职。擢:提拔、选拔。
罢:罢免、停职。授:封给官职。
16.恩科: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
17. 科举制度的流弊:
唐:(1)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
(2)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与试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观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的人往往屡试不中。
明清:(1)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其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
(2) 明清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
(3) 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