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高中时就曾听闻这本说,直到此时才真正看完整本书,读完之后,深深的为男主人公阿米尔内心的释放和自我救赎而感到高兴。
这本书在讲述阿米尔成长经历的同时,用温暖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再现了阿富汗人极其文化,让我对生活在中东地区的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贫穷不幸的背后仍然坚守着属于自己民族的信仰。
在阿米尔成长的过程中,曾做过一件事,令他感到自责和痛苦,在内心深处留下遗憾。阿米尔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爸爸为人正派高尚,仆人阿里是阿米尔做法官的爷爷曾经收养的一个小孤孩,他跟阿米尔的父亲从小一块长大,情同手足,这个仆人有一个儿子叫哈桑,哈桑有先天有的缺陷,是一个长着小兔唇的孩子,但是哈桑却是阿米尔童年最亲密的伙伴,他对阿米尔十分忠心,无论是阿米尔做了什么,他总是给予信任和包容,在阿米尔遭受坏孩子的欺负的时候,他也会挺身而出。可是,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却清楚的感觉到自己并没有把这个出身低贱,目不识丁的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赛风筝的传统,并且按照惯例,那些被击落的风筝可以被看作是胜利者的奖赏,哈桑是个追风筝的能手。但是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阿米尔在比赛中成了冠军,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追回最后那只被击落的风筝,在追寻的路上被一群坏孩子强暴,而这一切都被阿米尔看在眼里,他却只是躲在不远处的角落里偷看着这一切,并没有做出任何拯救哈桑的行动,哈桑为了保护最后的那只风筝,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屈辱。
那次事件之后,阿米尔内心就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对不起哈桑,因为自己懦弱和虚伪,让哈桑默默忍受着一切。这样的感觉一直把他压不过气来,终于,他在父亲面前撒谎说哈桑是小偷,让父亲赶走了他们。而即使是这样,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最终,阿米尔“成功”的赶走了哈桑和阿里,让自己的内心得以释放,因为他觉得赶走了他们,自己的内心就会在淡忘过去的时间里远离曾经所做的错事,让往事尘封在记忆深处,再也无人提及。
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真正的结束了。
就在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尔才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再回到阿富汗时,哈桑已经死去,只剩下留在他记忆最深处深深的自责和悔恨。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高呼着跑出了,回过头来朝阿米尔微笑。——这样的一个微笑,这样的一句话,在哈桑离开的很多年后,阿米尔都还记得。
在朋友拉辛汗的帮助下,他决定踏上一条“再次成为好人路”。阿米尔找到哈桑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带着这个小侄儿,决定替哈桑承担做父亲的责任.。跟哈桑的儿子谈到他父亲追风筝的时候,阿米尔充满了钦佩和尊敬. 他带着哈桑的小儿子一起去放风筝,这一次,他听到自己在对哈桑的孩子说着当年哈桑对自己所会所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累计多年的忧郁和自责终于在那一刻释放。在那一刻,阿米尔或许也明白了,与其终日自责悔恨,郁郁寡欢,还不为了解脱和救赎真正的行动起来。
我想,小说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其中写了太多触及我们内心的东西。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或许都面临过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总会有过一次深刻的错误,遗憾,或者难堪,让我们耿耿于怀,痛心疾首。即使有过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责也难找出口。或许我们不会像主人公阿米尔那样长久地受其折磨,或许我们也会偶尔假装遗忘,但只要我们愿意选择继续保持着清醒,那么这些记忆还是会像梦魇一样,隐藏在内心深处,伺机发作。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的错误就甘心承认自己是堕落的,丑恶的,所以,我们也会像主人公阿米尔一样,在苦苦地寻找那个打开自己心结的钥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在面对过错时,我们该怎么正确处理错误,让自己内心得到释放。
在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阿米尔找到了自己向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