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伯父家的墙上有一幅《不气歌》字画,大体内容好像是: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
“冷静点,消消气”、“生气伤身体,不划算”......当我们冒出生气的情绪时,身边的人便用诸如此类的话语进行劝告,甚至自己也是这样。
总之,生气是不好的!
1、为什么我们被允许生气?
刚入职场时,作为新人的我被公司选拔参加一个集团的演讲活动,自己自然格外珍惜,每天不厌其烦地修改PPT,演讲稿,对着镜子练习。结果在临行的前三天,我被上司告知,因为级别不够所以取消参加资格。
当我看到上司在台上拿着我做的PPT,拿着我写的文稿,大家可以想像我当时的心情吗?
活动结束后,当集团的领导亲切对上司赞赏PPT做得不错,并问其是谁做的?上司礼貌又理所当然的表达:“谢谢,我觉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我当时简直觉得她说简直屁话。
我感觉自己的胸口堵得厉害,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呼吸变得急促,血液直往脑门上涌,可是当跟随上司步入电梯,面对她轻描淡写的几个字:“你干得不错”,我却努力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点头谦虚道:“哪里,哪里!”
为什么那时的我不允许自己表达生气?
因为我怕自己的生气会让对方不悦,而产生不好的后果。比如我担心那位上司给我穿小鞋,对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冲突和矛盾有恐惧……。
其实,更悲哀的是,我发现自己根本不习惯表达自己的生气,我有生气的感受,但马上有一个理智的声音说:这不对,忍一时风平浪静,海阔天空。
这个声音来自哪里?来自于我们被教导要做一温良贤恭让的人,来自于生气也没有用的无力感经验,来自于,不值得被爱的低自我价值感。
2、不被允许生气,生气会消失吗?
你常常会生气吗?又总是对谁生气?
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孩子会对父母生气:“知道了,能不这么唠叨吗?烦死啦!”
面对周围催促你结婚的人,你会对他们生气:“我不婚婚,碍你们什么事了?”
面对忙于工作的老公,你会对伴侣生气:“不做家务,不懂浪漫,不懂沟通!”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会嫌弃孩子:“怎么就没长耳朵呢?真不想管你了!”
……..
生气来了,如果剂量轻微,大多数人要么隐而不发,把它压抑下去,要么就打岔转移注意力。
我有个朋友,只要每次跟伴侣生气了,就不再说话,然后跑到卫生间里把马桶里里外擦得铮亮。往往弄得对方手无足措,想说什么也如梗在喉,最后关系濒临分手。
当我们选择对生气忍耐和压抑,并不会使我们内心接纳自己的不舒服与委屈,转而是变成负向能量积存在心中,到了一个临界点就会彻底大爆发,如果你有留意你就会发现身边很多老好人要么不发脾气,要么一发起脾气能把房屋给掀掉。
最近,朋友圈里都在分享一个价值不菲又特别畅销的洁面神器,广州的好友X经常出差香港,热心主动提出愿帮我和同事M两人从香港代购回来,并承诺不出一星期就可拿到。
第一个星期,传来消息,香港好几个店无现货,已经为我们定购。我们满怀感激,兴奋不已。
第二个星期,好友X来武汉,但神器仍没拿到。承诺4月中旬来武汉,一定带到。虽然有些失落,但不觉是满怀欣喜。
接着4月中旬的答复仍是没有拿到,听到她“别着急”的安慰和“后天去香港帮你们带回来”的承诺时,我发现自己有些烦燥。
当同样期盼神器的M向我表达:”刘姐,怎么还没到啊,我等得花都谢了!”,我内心里不舒服的感觉又剂量又增加了一点。
“不就是迟一点拿到吗,人家好心为你代购,你怎么能生气呢?”
“如果你想便宜一点,不就没有今天的问题了吗?”
“哎,难道你就不值得买贵的东西吗?”
“瞧,害得人家M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
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就像水里的漂浮的葫芦,按下这个又起来那个。我的大脑不停在说:“不能生气!”但却发现经由这个不允许又衍生出羞愧、自责、沮丧,难过,哀伤的次生情绪。
越禁忌越是诱惑,越阻抗越持续。
3、到底能不能和生气做朋友?
我们常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那我们要如此傻呢?
答案只有一个:所谓别人的错,影响到了你!
当我们的期待没有从对方身上获得满足,为逃避那种失望感以及身体呈现的强烈不舒服,我们往往会用“都是他的错”投向外部,变成一种敌意或攻击,要么压抑,要么发泄。
显然我对愿意为我代购的那位好友有一个期待——在某个时间点,我能拿到那个商品。
当一个人生气时,身体上的不舒服对我们自身的影响和刺激是最大的。所以请身体不逃避生气开始,去缓解平复并转化情绪。
当我意识到自己对朋友生气时,我迅速把关注点放在呼吸上,随着每一次吸气,呼气让自己的思绪回到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并充分感受这个生气在身体哪个部位,进行定位,胸部觉得憋闷,肩膀觉得紧绷,随着呼吸的深入,身体逐渐放松。
我最根本的渴望,是希望通过使用那个产品,让自己皮肤变得更好。如果是这样还有什么办法?
第一,向对方表达感受,得到确切商品到货的时间;
第二,自己多花一点钱在自己所在城市的专卖店购买;
第三,通过网上其他渠道购买其他相关产品,一样达到效果;
......每个问题的背后至少有三种解决办法。
所有的情绪发生都是渴望的表达,以生气为例,它在表达:你要为我负责,转译过来就是:我真的很需要你。
生气背后有让对方认可,谋求问题的解决的情感需求。简而言之,生气的目的不是破坏关系。
如果你现在很生气,请慢半拍,呼一口气,再开口向对方表达,所以在微信里,我跟朋友真实的反馈了,从3月到4月,我在等待中的心理变化,以及矛盾心情,更表达了背后更深层次的需求:我多么需要你重视我!并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最后双方愉快达成共识。
当我真实表达生气之后,生气强度立即下降80%,然后,我就能听到对方的真实表达。我们彼此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关系也更近了一步。
透过生气,看到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透过生气,学会真正为自己的需要负责。这就是与生气和平共处最根本的方法。
“谢谢你听到我的话”,“对不起,可能我刚才语气重了些”,最后学会对你生气的对象表达感谢和歉意同样重要。
因为,生气也是一种交流,不是宣泄情绪为目的 ,而是让对方知道我们真实的感受,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在平等,信任,全责中解决问题。
如此,生气就会升化为我们更好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