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俩爷子都上台竞选。
一个接着一个,同学登台了,说得流利,虽然中间也有拧裤子、望天空等小动作。和家里练习时的娃相比较,各有千秋,便安了心,对选拔结果充满了期待。
随着纷纷登台,家长们开始high了起来:有人表扬孩子大方,有人觉得有些意外……但是,他还没有出现!我们的心里更加忐忑起来——还没上台还是讲得不好老师不便发出来?比以前大方了,练习时也还好,但是会不会还是不敢上台?……
当票数结果出现的时候,我迅速扫描娃的名字,心里默念着上,上,上!结果,名字,并没有出现。
那一刻,想到了很多。愿他顺其自然的发展,但又难免比较,希望更好;有时,甚至想代替他去做一些事。
有人用剪刀帮助毛毛虫不用经过破茧而出的疼痛,毛毛虫却没有蜕变,反倒因为软弱的翅膀而无法学会飞翔——
没有谁能一直陪你到底,
没有谁可以代替你去经历。
“换个学科组来做吧?”
“这个选题(评价结果运用)6工作坊(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德行成长评价)的案例更有代表性(巴蜀榜样徽章)。”
“承办的10月国培马上就要起动了,精力很难兼顾。”
“……”
武再一次“打退堂鼓”了。
这一次仿佛更有底气——昨天专家对话中,丰老师听完介绍,追问:“你们是‘学生评价结果运用研究与实践’,那么已经得到了哪些数据?有哪些已经比较满意的结果运用的案例?”“你一定是有运用比较好的案例,参加会的人不是理论交流,是实践分享?”“如果还在研究,不成熟,便在工作坊向全国展示,是否妥当?”……
我曾几次试图拿起话筒补充,又几次选择了放下——
评价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对象变化的作用和能力,是通过评价活动与结果运用,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的。结果的运用,也便是一所学校评价改革校本实践的最要环节。之前,学校所做的实践,大多零散地分散在各教育教学的现场,并没有专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
武和兰牵头的工作坊,便承载着“边梳理边研究边规划撬动下一个现场”的目标。自9月1日本期第一次会,19天以来,他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与校长室、课程部对话,追问思考工作坊的定位和学校的期待;
打电话、到办公室,把评估院协同研究的金专家扭倒费,提出困惑明晰选题;
与高校专家对话,学习、梳理学术的框架;
与研究机构专家对话,寻找参与工作坊的一线老师最喜欢有用的内容和形式……
——他们罗列了学校已有的相关案例,试想作为工作坊的可能方式;
查询学习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
或讨论或独思,工作坊的主旨报告及实施流程……
至此,19天过去了。峰会第一阶段的目标,基本达成。
怎样看待峰会推进的机制设计和刚刚经历的研讨进程?就是这样“不一样的峰会推进形式”(校长语)。坊主带着团队,围绕一个选题,通过各种学习,各方对话,展开着过程性的研究转化。这是一个任务完成的过程,更是一种研究方式和能力自我建构的过程。
武们的经历,武们的纠结,武们的承担,是对学校工作和自我专业的选择,去探索自己的方法,锻造自己的力量,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
经历年少,经历成长,
经历黑夜与晨曦;
经历用心寻找自由,
也经历用热情捕捉想象;
经历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也经历不会轻易舍弃的向往。
经历看不清前路,
却从未改变的方向;
经历翻山越岭,
仍始终坚持的信仰。
你我经历的一切,
都将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
课程部,
陪你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