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了解过宇宙大爆炸论的人都知道,宇宙在诞生之初,在足以引发核聚变的恐怖高温之下产生了氢、氦、少量的锂等质量相对较轻的元素。那么,问题来了:目前宇宙中已存在的所有物质中,除了那些比较轻的元素外,其他的相对较重的物质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宇宙诞生之后又是通过怎样的发展与演变才渐渐有了如今这个模样?
其实,有关于宇宙中较重物质的来源及宇宙的演变等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的众多学者。直到超新星理论的提出,才让一切变得明朗起来。
美国比尔·布莱森说过:“观察过去其实是相当容易的事情,只需要朝夜空看上一眼,你就看到了历史,大量的历史——你看到的恒星不是它们现在的状态,而是它们的光射出时的状态。”在早期的一段时间里,天文学家们在观察茫茫宇宙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星空中偶尔会出现一个全新的亮点——凭空诞生的新恒星。
这种无法解释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大家。直到20世纪30年代,超新星理论地提出才让其有了合理地解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永恒存在,无论多久,总会消亡,恒生也是如此。随着时光流逝,恒星也会迎来坍缩之时。然而如果恒星足够大(比太阳还大很多倍)那么,它在坍缩之时就会发生宇宙中最大的爆炸,从而瞬间变成星系中最亮的那颗星,这就是超新星。同时,超新星在诞生过程中所释放的上千亿倍的能量也为宇宙中重元素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这样,当宇宙拥有了所有物质后,那么在各种物理力的作用下,一步一步诞生了星体,从而星体与星体一起形成了星系,渐渐地,宇宙一步步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模样。
下面我们以太阳系地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下宇宙中各种星系及星体的诞生与演变过程。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雷金纳德·戴利就有提出过一个太阳系的诞生理论,来帮助大家脑补了太阳系形成时的画面及过程:大约在46亿年前,一股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涡流飘来了我们现在所在的这片空间,并开始聚集在一起。其中大部分的物质(差不多99.9%的物质)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太阳。剩下的物质则在飘浮的过程中受静电等物理力的作用下,微粒与微粒被吸到一起形成了更大的粒子,粒子与粒子又互相碰撞与聚集形成了团块。后来,这些物质团块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互相碰撞与聚积成为越来越大的团块。再后来,当团块大到了一定程度,便可以被称作微行星了。又过了很长时间,它们或碰撞或分解或聚合,于是越来越大的团块主宰了它们运行的轨道,从而形成了星体。就这样,在不足2亿年的时间里地球就基本成型了。当时的地球温度很高,且经常受到撞击。在大约44亿年前,一个跟火星差不多大小的星体撞上了地球,并从地球上撞飞了一部分物质,这部分物质在分离地球后又重新聚集起来,就形成了陪伴着地球的月球。在地球还只有它最终大小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候,它很可能就已经形成了大气。之后的5亿年里,地球继续受到彗星、陨石和其他碎块的撞击,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水,拥有了成功孕育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最后,不知道又经过了多久,忽然有一天,一小团化学物质抽动了一下,变成了活的——地球上产生了生命。
40多亿年后,我们人类开始想: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