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于签约高新区一家国企,“我”决定背井离乡,最初,和大多数应届生一样,开始了租客生活。
“我”的第一个“家”位于电子科大旁的徐家庄,还记得当时的房租一月不到200,但那是一个没有两气、没有电器、没有24小时热水、四壁空空的家。还没来得及细品真正独立带给自己的喜悦,冬季,“家”的彻骨寒意就让“我”开始深切怀念温暖的大学集体宿舍;转眼到了夏季,辛苦一天回到“家”中,竟发现家里比室外更“温暖”。
2006年10月,“我”有了“新家”,这个“家”由大学同窗一起“构建”,以550元的价格在糜家桥小区租到一套两居室,室内暖气空调、窗明几净;室外绿树成荫、童叟相欢,“沉浸式”体验,让买套房、有个家的想法慢慢而有力地萌生。
2007年,“我”和妻子相识,2008年中旬,买房的想法从未有过的强烈,妻子得知“我”家经济条件极其一般时,提出一起开定期账户,每月存一个人的工资,花一个人的工资。2010年,婚礼前一个月,“我”看中了一套5000元/㎡的城改房,并私自用“夫妇”两多年的积蓄近9万元,加上从亲友处借来的16万元,付了一套100平三居室的首付50%(因当时项目五证不全,首付最低50%)。本想给妻子一个惊喜,没想到她的第一反应是“太委屈”,40多万元“外债”(25万元银行贷款及16万元外债)突如其来。她认为“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80㎡左右的两居室,不应好高骛远地选择100㎡左右的三居室。看到她的反应,“我”也很委屈,我觉得西安的房价肯定会越来越高,如果咬咬牙能“一步到位”,长远看又何尝不是件好事呢?
但那两年,妻子推掉了所有的“饭局”,因为应邀就会有回请;买棵青菜她会跑遍菜场、找到最便宜的再下单;和她身材相近的表姐穿过几次就准备束之高阁的衣服,她会“捡”回来穿;周末蹭超市免费大巴,去书店泡一天,偶尔遇到打折的让她买一本,她总笑着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每天带饭去单位……林林总总都让”我”心酸不已,一时间,不知自己这个决定到底是对还是错。
很长一段时间内,房子成为彼此不愿提及的话题。直到2013年中旬,还清了亲友的外债,“我”尝试着谈及,这次妻子没有回避,很直接的告知我:至今,她仍觉得“一步到位”的想法不理性,因为成家之初,两人初涉职场,收入低、开项多、花销大,“家”能栖身即可;伴随积累沉淀,两人在职场的“身价”也会水涨船高,缓几年再换大一点的,经济压力小,也不会因置业而降低生活水平,因买房带来的苦痛,久久挥之不去,毕竟人生的每一年都不可能重来。
2015年的一天,妻子突然说,趁着手里有点存款,赶紧付个小房子的首付吧,以后爸妈来西安养老也有地方住。想到妻子主动提及房子,又是为“我”父母考虑,“我”开心而激动,想来妻子的“恐房症”应该已无大碍了!货比三家后,我们在科技路西口买了一套43平的大开间(现房),当时房价已近7300一平,首付10万后,存款再次归零,因为磨砺和成长,看到归零的存款项,我们心中不再慌张。
2016年底,我们双双官升一级,当了爹娘,孩子的到来,让“我”有了成为“改善型刚需”的想法,2019年上半年,我们以近1.3万一平的价格卖掉了大开间,加之几年的存款,我们在科技路西口附近首付了一套4室居所,此时,房价已是16000元/平了(带精装)。这应该是“我”生平最后一个“家”了。
一路走来,“我”从无家到有家,从单身到三口之家,围绕房子的故事仿佛一段歌,有高音也有低音,但因此激发的内驱力,也使”我”们在各自的职场中有了意外的收获。谈及房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之所向,无问西东”总会第一时间闪现在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