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考试过后的反思都是从教师的教出发,今天我也从学生的学做做反思和总结。数学学科的学习并非简单的训练和计算,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题目越来越灵活,机械化的训练和套路性的解题方法越来越不适用。这次考试题目一出来,其实每个题型都练了,老师认为是熟题,而学生却认为是新题,考场上抓耳挠腮,不得其法。那么老师与学生做题的区别在哪里呢?
1、思考时间不同。这里指花费在平时的思考时间,老师在讲一个题目前一定是精心备过课的,不仅自己要会做,还要教会学生会做,思考这个题目的考点,做题方法,基本模型,是否一题多解,哪种解法最简单易懂?哪种解法是通用通法?学生的思维难点在哪?如何突破?还有别的变式题吗?而学生做题就更像是条件反射,做出来不知道为什么,不会做也不知道为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2、反思时间不同。教师讲解完题目之后会反思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更合适,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说法,或者是顺序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是担任2个班教学任务的教师会发现后讲的班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就是教师在调整自己的授课,以便更能解决学生的思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消化吸收。而学生在听完讲解后忙于记这个题目的答案,认为把过程写上了就会了,缺少消化吸收的过程,如果老师没有要求整理错题集的话,那么这个题目大概率学生是不会再去看的,也就不能真正学会,他也只是对这个题目有印象而已。然后忙于去做新的题目,得不偿失。很多学生有些题目常做常错是常态,就是缺少反思的过程。
3、学习方式不同。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同样的题目,老师讲过后老师记得,而有的学生记得,有的学生觉得熟悉,有的学生没有印象,这是因为讲比听留存的记忆更久,所以有的时候鼓励学生讲出来更好,而不限于听会,听会不见得会讲,也不一定会写,而会讲的一定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