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的时候,母亲刚从家里旁边的一块田地里回来,手里拿着锄子,脚底下满是泥土。我坐在沙发上,看着采回的白菜,不由自主的赞叹母亲的心灵手巧。从农村到城市已经17年了,我的身上早已经与泥土气息泾渭分明,但母亲却始终保留着乡土的味道。
城市化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死的变化,家里的田已被人承包,学校已经成了养殖场。纵目荒野,漫山遍野的野草,在严寒的冬季里,肆无忌谈的燃烧着。但城市化只是改变了乡间面貌,那些生活在土地几十年的人民将“土地”牢牢的记在心里,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犹如古代从北方迁移到南方。
城市化被插上了先进的旗帜,仿佛一切城市化的东西都值得推崇备至。相反,乡下的东西反而被贴上了“土”的标签。虽说乡下人土气,但是不可否认,这个“土”字却用的极好。乡下人离不开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贵。城里人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人,“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据最高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接近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堆,管着乡间里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同,它是直接取自于土地的。游牧民族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地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伺候庄稼的老农因之像是半身插入土地,土气是因为不动而发生的。
土里可以长出一些美好的品质——勤劳,踏实,憨厚,务实等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些品质依然藏在农村人的心中。我的母亲和二伯身上就有着乡土 的味道,他们虽已经离开农村多年,但只要城市里有一地方可以种庄稼,他们就会拾起久违的锄头,在田间重新浸润一下泥土的芬芳。这种镶嵌在锄头里的勤奋、踏实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并且薪火相传。很庆幸我没有丢失这种品质。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村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乡土味道已渐渐变淡,但流淌在心间的“乡土”随时随地都能在实践中“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