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里的坎,往往藏在最细碎的期待里。
面对越亲密的人,我们内在越容易产生控制和索求;当我们过分执着在自己的需求没被满足上,就很容易忽略对方的声音。深以为然,我发现在与先生的相处过程中,我就是这样的。
记得有一回在单位,一大早我就在微信上隔着和先生分享了个好消息,“叭叭”地连珠炮似的发了好几条,字里行间全是按捺不住的欢喜。虽说相隔近百公里,我仍像站在他面前一样,指尖敲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雀跃的温度,仿佛能透过屏幕,把那份滚烫的高兴直直递到他跟前。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心就像悬在半空的气球,满脑子都是他看到时的反应——盼着他秒回的惊叹,等着他隔着屏幕递来的热乎劲儿,想让那份高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那里也荡开一圈圈甜。
可从晨光爬到窗台,到夕阳把办公室的影子拉得老长,聊天页面始终是我孤零零的几条消息,连个表情都没冒出来。
越等心里越拧巴:难道这七八个钟头里,他真的连瞟一眼手机的空当都没有?直到晚上,手机屏幕终于亮了,是他的消息。点开一看,果然如我先前暗暗盼过的那样——字里行间全是按捺不住的雀跃,带着一连串惊叹的表情,还有实打实的喝彩,一句句都往心里暖。但我却高兴不起来。那点雀跃早就凉透了,气鼓鼓地在心里打转,最后连带着最初的欢喜也被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满肚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和不解。这事他哄了我三天,我才气消。
过了许久,当我在书里看到,才明白原来我这是在原生家庭里,一直没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和重视,于是在伴侣身上,我希望可以获得全部的疼爱,以此弥补过去的自己。所以在亲密关系里,我会格外注重对方的一言一行,他有没有及时回复我的电话、信息,有没有在我生日的时候做出惊喜和表示。在这些细节里,我拼命寻求被爱的痕迹,却会容易忘了,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他表达爱的方式或许和我想的不一样。
也是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我要学会去放下自己的立场,走到对方那里去看看。他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可能是一直在忙,忙得没能及时回复我,或者有时候是真的手机没电了。放下立场,并不是让我失去原则,而是在放下的那一刻,我才会从自我的执着中走出来;去尊重彼此的看法,倾听彼此的声音,眼里才会有另一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