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和同事一起聊天,她突然表示她在某位亲近朋友个人办的微信公众号上看过我的文字,我有点儿吃惊,一直以为那是我和朋友之间的小秘密。
同事说:“我一看标题就知道那些文章是你写的,一点进去,果然是你。”
我更吃惊了,一时拿不准她说这话是褒义还是贬义,为了保险起见,我有点儿心虚地自黑道:“恩,你是怎么猜到的?是不是那些看上去很接地气,根本想不到什么华丽辞藻堆砌,记流水账的大白话就是我的?”
前辈愣了几秒,跟我说了一句话:“看完你写的东西,我就觉得吧,人还是应该多读点书。”
你知道,被别人指出缺点并不可怕,但最触目惊心的是,别人用你的缺点作为自己应该避免的教训,这就让人太无地自容了。
就像是,如果她把这句话换成“你写的东西太浅薄,没什么情怀”“看上去没什么意思”或者是“我觉得你应该多读点书”之类,绝对不会比“人还是应该多读点书”来得晴天霹雳,好比一台外太空机器一瞬间把我周围的所有空气都抽空,我立马窒息。
大概是愣了好久,我有点儿惭愧,但是无可辩驳,这情况类似于别人说“我就是觉得你丑”,我无论如何辩解,都是没法儿打动别人的。
忘了最后我们是怎样结束这一次对我而言差不多算得上是“洗礼”的谈话,只记得挂下电话之后,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奈感突然涌上心头紧紧压抑着我,甚至把我的泪水都挤压出了眼角,最终变成了大雨滂沱。
伤心归伤心,另一方面,我也真正静下心来思索,明明我看过的书那么多,为什么在别人眼里,会把我归类为普通人当中没有文化的那一类?同事身上多了什么,让我没有理由把她归为看上去没文化的那一类?而我要怎么做,才能不要再次面临这样并不如我愿的情境?
(二)
光说大学毕业之后这两年,一是因为工作需要,二是因为没钱去找其他乐子和消遣,也没有通过谈恋爱这件事浪费时间,我把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通常周六周日都窝在了图书馆。
据我的粗略估算,在每年所读的书籍之中,能够一字不落看完的大概在100本左右,粗略看过的书籍不少于200本,翻过的书籍至少有500本,这些数字摆在台面上,真的有点儿吓人。
至于看的是什么书籍,因为大学期间阅读的是中学时代就应该涉及却没有涉及的各种经典读物,那毕业之后差不多是避开了经典读物这个点,主要精力放在了市面上的畅销读物以及各种看得顺眼的书籍。
阅读书籍的总量那么大,涉及的领域也囊括得很全,历史,心理,文学,健康,美容,两性,财经之类,基本上都能随口说出几本。
有时候和并非同行的朋友聊天,对方兴致盎然地给我想和我讨论哪一本他最近爱上的书,我总是一听到书名就偃旗息鼓,用几句话就能够说清楚这位作者大概走的是什么路线以及她个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末了,还不忘添一句:“在这方面,我个人建议你看看XX的某一本书更好看,有观点,更有趣。”
每逢这时,朋友总会惊呼:“天哪,你竟然看了那么多书啊!”
而我总爱装作无可奈何地回答:“没事做,闲着也是闲着,就看看书呗。”
(三)
在这里,我就粗略地展现一下,来解释我为什么说自己看了那么多书,都有哪些书,从中也可以体味到,为什么看了书,我却像是什么收获都没有。
首先,市面上近五年的畅销书看得差不多了,即便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书都能够娓娓道来,但也在其中发现了不少深得我意的作者。所以如果你光是跟我聊这些年的畅销作者,我基本上能够跟得上你的脚步。
然而,你知道,如今这个时代出本书没那么容易却也并不难,绝大多数书籍都只能算是个人观点的表达。有时候我看着看着,实在看不下去,内心有种声音:与其花时间看这些,还不如自己提笔随便写点什么狗屁东西。
再者,由于阅读量大,涉猎的范围广,自然体会到了不少美妙的情趣。
频繁阅读书籍这两年,我太欣赏经典如村上春树、蔡澜、梁文道等人的文字,文化气息浓厚,有生活的情怀,文字流畅悦耳,还夹杂了点风趣的意味,每次看来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我也因为无意中读了日本作家绵失莉莎的几段文字,便把她所有的书籍都买来看了;闲暇时候,翻翻永不过时的名著,即便一时看不懂《瓦尔登湖》《沙之书》《梦的解析》和《浮士德》,也会拿着书籍念来念去;
看听上去高大上的心理学书籍,任何人在哪个场合抛出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即便不能够默默说出它的含义,当即也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呀”;
经济学理论的知识看过了不少,也很容易跟风去读《人类简史》之类不可错过的书籍,偶尔会只为娱乐看看莉兹克里莫的漫画,并装可爱地念叨着“你今天真好看,我可以咬一口吗”……
如果光是跟我聊天,朋友们都会觉得欣喜,毕竟你想聊什么,我差不多都可以接上你的话,至少不会表示“我完全没法理解你,你好怪哦”。如果再想要聊得深入一点,我可以告诉你我的观点,有理有据,不一定是非常正确的,但应该不会是错的。
即便如此,不知是因为同事看过的书实在太多,或者是针对我本身的文字而言,看上去比较像没看什么书,以至于没什么文化,没什么情怀的样子,才说出了那一番话。
(四)
那一天晚上,我反思良久,总结了经验教训,在内心默默地定下了一些有别于以往读书经验的规矩,大概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放在这里。希望对每一个随心所欲在看着书,是为了愉悦身心,也希望让别人看来自己还算是有点儿文化的人而言,有可借鉴意义:
一,没有规划好书单或者阅读计划,总喜欢信步由缰,看到什么是什么。
这一点其实并不类似于写文章,有些人必须打提纲,有些人写到哪儿是哪儿,前者不会偏离主题,后者的思维更天马行空。没有书单和计划,我总会发现自己想看什么才会去看,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变相地浪费时间,其一是多了“空窗期”,其二是因为在书海之中,有些书籍真的没有看的必要,看了也得不到什么乐趣。关于这一点,必须搞清楚自己想要通过读书带来什么,而绝对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
二,看过即忘,何谈输入。
古典老师曾经说过“光追求看什么书是没有用的,过目即忘就没用”,虽然这算不上名人名言,但是这样的感受恐怕是很多喜欢读书的人难以克服的。
哪怕是针对同一本书,我们需要接受的信息也是海量的,但是大脑总需要反复对知识进行确认,它才能够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不至于再一次看到同样的字句,我们不会被惊艳到“哦,原来是这样啊”,其实这话早说过了。
也不是每本书,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如此反复处理,但是对于令自己耳目一新或者可能有用的知识点,不妨用铅笔或者电子设备标注,时不时回头看一看,把它变成自己的观点。
三,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看过的书籍是有很多,可是有些书籍即便是看了两遍,也记不住——自然,也并不需要凡话都要记住。大脑中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大脑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经常被我们感官接受或者印象足够深刻的事物,所以如果没有主动去干预所接受的知识,最终能够留下的大多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而对于一些真正新颖、重要和特别的知识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被遗忘了。
关于这一点,有些人尝试着在写读书笔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即便看着别人都把看过一部书的经验变成了一篇句句成座右铭的书评,你也不要气馁,先从下一个最初级的读后感开始。
四,带着目的性去读书,学以致用。
我在看《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时觉得其中没有什么观点能够惊艳到我,因为当时纯粹就是想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而已,结果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
有一次,我很想了解为何男朋友不主动联系我该怎么办,再次翻开了这本书的某个章节,一看,哇塞,简直说得太有理了,我一字一句地看完了,看懂了,非常膜拜作者。
很多真正会读书的人,很多能够把读书这件事变得很酷的人,其实都是带着目的性甚至是功利性去读书的。就好比给你一本政治书翻翻,你一字不落地看完了,我问你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你肯定哑口无言。但如果你是本着要了解中国政治大方向去看,肯定受益良多。
自然,看完了一本书,不说立马要学以致用,至少你可以尝试着开始思考:对于这些新知识,我可以怎样利用它——其实如果有了目的性,自会知道该怎么用。
五,系统阅读书籍,注重专业知识的累积。
碎片化阅读横行的时代,能系统地阅读书籍成为了文化人标志性之一。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都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每一步分开来看都很精彩,但是当你看过他的多部甚至全部书籍之后,复杂的人物关系表一出来,你在知道了单独成书的故事线之余,还多了一层“原来如此”的惊喜。
我们看过不少作者的经典之作,但如果不去了解作者的其它书籍、生平甚至同时代作家眼中的那个时代,就很难深入地体会一本书。
很多尝试着写好书评的人恐怕会有这样的感受,看完一本书只需要一天,但需要花九天的时间来看和这本书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如此构思之后才能够写好一篇好看的书评。
六,把阅读培养成一种习惯。
现在爱阅读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现象,不过手机占据了我们太多的零碎时间,尤其是睡前那一段宝贵的时间,其实不妨每天特意腾出一个时间段来阅读书籍,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书,慢慢积累,所得到的收获会比你想象中要多。
末了,上述的几点大概不够完整,是我个人经验所下的总结,其实也算是对自己的期待。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因为读了很多书看上去没什么文化而沮丧,容我先灌一碗毒药给你“相信我,你并不孤单”。
神清气爽之后,好好上路吧,争取不要再让别人因为你的行文举止而醍醐灌顶——看来我应该多读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