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才和教育理念当中,人才观、教育观分成五个层次,五个境界。
第一层—“庸人”,庸人心中无谨慎行事的观念,口中说不出有道理的话语,行事不看自己的能力,小事明白而大事糊涂,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随波逐流,不知道追求什么,这种人就是庸人。他如果是于心不善,而利己损人就是小人。
第二层—“士人”,就是读书人!心中有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治国本分,也必有遵循法则,即使不能及各种善行于一身,也必有自己的操守。士人、读书人,知识不一定广博,但所知必须要正确。他说的话也不一定多,但是一定要有道理。一定不能走歪门邪道,要走正道。这样的人就不会认为富有好处,贫贱是损失而为富不仁,这就是士人。
第三层—“君子”,从读书来变化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境界,于是,再上第三层次是“君子”。言必忠信而心不怨,身怀仁义而又不夸夸其谈,思想通达而说话却不武断,信仰理想而坚持到底,自强不息,处事从容,超越凡夫俗子,不断精进的高大境界,达到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但君子有个特点,往往是“慎独”,是严格要求自己独善其身。可以说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更多的君子出来治国平天下。
第四层—“贤人”,大学传承孔子的精神,继续培养高等人才,那就是治理国家的“贤人”。何谓贤人?孔子认为,所谓贤人品德不逾越常规,行为符合礼法,言论可以让天下人去效仿,而道德足以感化老百姓又不会去招祸。能够提升自己的情怀,这样的兼济天下天下的人,就是贤人。一般人从小人、庸人,提升到士人,再到君子,似乎就完成了人生的大任务。
第五层—“圣人”儒家强调君子“任重而道远”,那么,在精神的喜马拉雅山的攀登上,最高的境界,孔子认为是“圣人”。他说爱天下,爱国家,爱人民的人,为天下的幸福而谋利的人就是圣人。圣人修养自己到了最完美的境界,言行合乎规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要求我们每个人不断超越自己,修养自己,从平凡的庸人成为士人、君子、贤人而达到圣人。
孔子可以说给中国儒家定了一个超越的标准,《大学》正是实现孔子的五种人的一步一步不断超越的台阶,它们就是《大学》当中重要的三纲八目,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