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我从小学五年级前后就开始从事教学研究了。
记得教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是村里的一个代课教师,每每他上数学课时,我总是在思考,他这课如果导入环节改成一个怎样的故事就更能吸引我们了,这次他“刻”的试卷,怎么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题目,如果这样改编一下,就会有“陷阱”,某某同学肯定会出错,因为上次他好像就没有看出这一“陷阱”,还有最后应该有一道需要我们独立探究的题目,增加一些难度,就可以把竞争对手比下去了:比如让我们自己写出一个没教过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新授课上,我总是感觉他应该让我们“尝试”一下,然后再来教我们。很多学期,我在开学第一天拿到书时,就把书上的例题都看完,练习几乎在一周内就做得差不多了。
难怪有人说,如果要培养专业人才,需要讲究时间点,原来若要培养一个小学名师,不是在师范,应该是在小学阶段。
我1995年考取师范时,压根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就要到小学教书,初三时成绩始终名列第一的我,以为师范毕业后应该能到中学任教。
浑浑然过了三年,临近毕业才知道,当时在一农村中学奋斗三年中考成绩名全镇第一、领先第二名60多分,在全市也排在前列的我,马上分配就要到小学教当孩子王时,对前途顿感渺茫,师范班主任正好推荐我上大专班,县里教育局还真承诺让我毕业后去一镇上的定向招生的中专班任教,于是我兴致勃勃去报到,选的是数学专业,我高等数学的学习中,遇到我最敬重的老师,他是瘦骨嶙峋的老者,北大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我一直不清楚他为什么会到一个小小的师范学校任教,但深深被他的数学所折服。有时候遇到难题,他讲了之后,全都愕然,于是,他让我这个一知半解的学生上讲台再讲一遍,我很欣喜接受,为的是在女生面前表现一番,结果,讲着讲着我自己也糊涂了,但那种上台展示的兴奋,久久不能忘怀。没想到两年大专班结束,那个中专班已经倒闭,我自然又分配到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乡村小学。
不过,我居然非常享受在小学的时光,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孩子。
毕业我按照学校要求教语文、音乐、体育、品德等课程。记得第一年我带孩子们把整本语文书上的课文几乎全部背出来。
后来我带了电脑兴趣小组,所谓电脑,其实就是十几台小霸王学习机加上一两台386,几十名学生全部熟练使用五笔字形输入法,运指如飞,当全市老师在烦恼怎么才能过电脑初级考试时,我带的几十名三到五年级孩子100%通过电脑初级考试。
一年半后学校让我改教数学。
我记忆深刻是当时县里提出的六字教学法:“导学、精讲、勤练”,这拿到当今来,都是十分有效的。公开课我硬是用BASIC语言制作“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记得有个片断是长方形被绕中心点的一条旋转的直线分割成两部分,让学生形象地明白,当孩子们从24寸电视机上看到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有无数种分法时,和听课的老师一起无不啧啧赞叹高技术的厉害。对,那是1999年,当时在后面听课的还有我从国外留学回家探亲的弟弟,他也惊叹于我的编程水平。
后来Authorware软件出来了,学校知道我一另外县市的同学那边开始用这种WINDOWS系统下图形界面的软件做课件,马上答应让我去COPY一份回来,学记得当时用了7张软盘,花了200多元,才把软件搬回家。
任教一年多的我,在全市小学素质教育年会中宣讲论文,题目大概是《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素质教育的研究》,没想到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的局长就大加赞赏,当年我就被县城最好的小学直接调走了。
结局可想而知,我就成了大家所熟悉的信息技术老师了,每天工作就是打字、制作课件。一堂堂优质课比赛,我都是幕后人,经常忙碌到凌晨。近五年左右我这个信息教师被更大的赛课群体压榨。
眼看着一个个的老师获得省市赛课一等奖,而我只有一张省课件制作评比一等奖。那节还是音乐课件《小鹿》作品,课件界面华丽到和WINDOW桌面操作一样简单,把几个环节做在“开始”菜单中,隐藏的任务栏里面居然可调用WINDOWS的音量、日期、时间和等诸多工具功能。当时如果盖茨看到的话,会聘我去微软吧。
我在城区学校当科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三四年后,终于有一年,学校又缺少数学教师了。那时候,我和我的师傅彭永新老师开始着手研究“自学探究式”教学法,我让学生课前完成“读学、思、问、补、做”五个自学环节,教学还算轻松。
后来就这样,其他老师都赛过课了,轮到我也开始参加赛课了。
赛课基本上是从学校这级开始,层层选拔,每次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每每我都能从小组出线、直到走出我们县城,而且市里赛下课,多半是自我感觉很不错,当时始终都是排第二名,当时的组织者给我解释了,有时候解释是,你们学校去年刚有教师代表我们市比赛,这次机会就给其他学校吧;有时候的解释是,这次某某某老师比你年纪大,机会给他吧甚至还有一次市里发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这种我最擅长的比赛,获奖通知我排在第一名位置,结果还是东道主参赛省里面的录像比赛……就这样,我也成大龄参赛教师了。
最后一次赛课机会。2015年,最后一次赛课的机会了,因为通知对参赛选手有年龄限制。而我的身份证显示,这次之后我也不可能再有机会参加赛课了。
一次次失败带给我的不仅是沮丧,更多的是收获。收获到的是勇气、是毅力、是坚持、是不畏艰难。
在一次次磨炼中,我成长了,我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在“无边界学习”理论的指引下,提出小学数学“奇趣数学”的教学主张。
在我40岁那年我接连拿到省、华东、全国赛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