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儿童精神分析已经20个小时了,从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及性心理发展理论,到马勒的“分离”理论,再到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现在听到了温尼科特的“中间理论”,这些精神分析大师都有着系统的理论来描述儿童早期心理发生发展。
整体印象让我想到季羡林先生鼓励年轻人学识增进的八个大字“标新立异 自圆其说”。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但我们知道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这种解释可以在世界呈现的现象中得以印证便是真实。
弗洛伊德作为一名出身神经科医生,在他的学说中带着更多的生物学观点,不可否认的就是在解释儿童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强调了人内心本能(来源于生物本能又比生物本能范围更广)的驱动,起名为力比多。认为人与客体发生连接就是力比多投注并被客体接受的过程。
我很喜欢马勒关于刚出生婴儿的理解。这也是我一直存在疑惑的地方,那就是在一名刚出生的newbaby是如何运转TA的心智呢?马勒提出了出生到1月之内儿童的混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儿童会是一种样的感觉呢?“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是15cm到20cm处的景象,闭上眼睛一切都消失了,于是婴儿有一种可以通过控制眼睛开闭来控制控制世界是否存有的全能感。并且这个时候,只要哭喊就会得到满足(正常哺育状态),这些都会增强婴儿全能自恋的心理状态。”并且马勒提出的原始创伤也非常有意思。
分娩过程过程中(正常分娩),由胎儿变婴儿,是一个受到挤压的过程,从温暖的羊水中经过产道的挤压来到母体外部,空气压入肺中对身体产生强烈的刺激,还有室温对身体的刺激引发体温调节机制,这一切对于一个在温暖、安静与营养全提供、无菌条件下生活280天的有机体,突然被挤压离开习惯的环境,进入一个“冰冷”和“必须自主”的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原始创伤随后会被婴儿的全能自恋所压抑,这份创伤没有消失而是埋藏在了潜意识之中,在成人阶段如果遇到类似情形会引发而致使抑郁。
我倒是能够想象一份快乐,就是在妈妈怀抱中的时候,一个还未满月的婴儿听着妈妈的轻声呢喃,困了后世界就变得安静,饿了就马上有乳汁,睁开眼就出现了世界,闭上眼就会让这个世界消失。这种感觉将会成为一个人对抗死亡最初的驱动力。人不可深陷全能自恋,如果成人还是如此就是精神分裂,而人又不可完全没有全能自恋,否则就会深感自我意义的虚无和自我感觉的丧失,结果便是抑郁或者说朝向自我攻击。
母亲的哺乳和对婴儿的精心呵护,将帮助孩子获得人格渐丰渐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