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还是油果?凉粉不如碗坨儿!

油条还是油果?凉粉不如碗坨儿!(wm197049)  

图片发自简书App

晋东的阳泉实在算不上是个有多少传统的城市。就是小小的,新新的,散落在狮脑山北,桃河两岸。尽管当地人原先爱袒护地自称“小香港”,“小上海”,但是自己城市在中国的没名末号,确是不争的事实。  

说来也奇怪,阳泉西去山西省会太原百十公里,人家叫油条是“麻叶”,类似下图所示,好像就是和好的油条面,置窄案上,压扁,用刀切块,中间再来一刀,并不切断,油炸即可。取“麻叶”,也许酥脆香甜之意吧。倒像个钟表上希腊数字的二,无论如何不像叶的形状。

图片发自简书App

阳泉东距河北省会石家庄百十公里,人家叫油条,就是油条,恐怕全中国大多叫油条的。就是下图所示,直愣愣像两头秃秃的木棍儿。好数易拿又好炸,四面见油,中孔可爱。

图片发自简书App

阳泉,也许为了显示自己的晋东临冀位置,叫成了“油果”,就是下图的样子。两个长方环形紧靠的样子。就是太原的两个“麻叶”,摞在一块,再揪长的形式,呵呵,做得也累。不知是思考方式决定了食品的制作方式,还是常年吃这样形状的“油果”,决定了思考方式。总之,是个想开放而始终开放不得的城市。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说了“油果”,再说凉粉,我不知道是否阳泉人有做凉粉的习俗,在这个外来移民远远大于本地宿民的地方。但是近些年来,五花陈杂的小吃应有渐有。

那时常去北京,夏天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北京街头做凉粉的认真劲儿,他们的凉粉,分为漏鱼儿和旋子两种。漏鱼儿口感爽滑,两头尖尖,童趣可爱。

取土豆粉在凉水中搅化,文火慢煮,边煮边搅,色变凝固关火。舀一勺凝固的土豆粉倒入漏勺,用勺下挤,颗颗滴入下面凉白开水中。适量酸菜锅中煮开,放入漏鱼儿煮两分钟,出锅装碗,撒葱花,咸盐,淋若干香油即可大快朵熙。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正宗应该用豌豆粉,或者绿豆粉做的。当然颜色各异,成本不一。玉米淀粉做,是不算好的。至于佐料,滴答辣椒油,还是芝麻酱,也有加炒熟芝麻和花生炒熟花生碎末,依个人口味。下图就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旋子凉粉,旋子凉粉也叫川北凉粉,和酸辣豆花一样,都是以担子挑着走街串巷卖的。

清末南充谢天禄,在南充渡口搭棚卖凉粉,其凉粉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逐渐卖出了名气,谢家便世代相传专卖,遂办起川北凉粉。

阆中是川北凉粉的家乡,它品类多,佐料考究,细嫩爽口。和上面漏鱼儿做法相似,不过是把熟了的凉粉倒在蘸油的盆中,凉透后,用一旋子,逆时针一旋一把,刚好一碗,浇上鲜红的辣椒红油、花椒、生姜、葱叶、冰糖、麻油及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滴答酸醋,就算完工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究竟叫碗坨儿,还是碗托儿,因地而异,都有道理。碗坨儿,像碗的坨样儿,托呢?因为是用碗托以定型的,也有做“脱”的,更形象,类似砖脱模子。柳林的“碗秃则”,则是用的当地发音,我认为“碗脱子”也实在是妙。而汾河谷地一带爱说的“碗托的”,类似动词+的,组成的名词。

碗坨儿的种类很多的,完全可以和凉粉媲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叫法,当然原料各异,辅料不一。

有名的有天津蓟县碗坨儿,山西保德荞面碗托儿,东北碗坨儿,张家口碗坨儿,陕北碗坨儿,准格尔旗碗坨儿,山西柳林碗坨儿,平遥碗坨儿,我们老家的碗坨儿。

大致都是甜荞麦面面粉,用凉水打成糊状,有地方还用渣滓,用拳头捣烂,文火慢煮,渐渐等待它凝固成浆糊状,再盛入凉水中放置过的碗里面。冷却即成型,待用。

有地方用莜麦面的,比如晋北,内蒙等地,有用豌豆面,绿豆面,土豆粉的。但是,真正最地道的还是苦荞麦面。就是墨绿色的那种。虽然好多地方用的是甜荞麦面,但是,打小吃的墨绿色碗坨儿,我认为最地道。

苦荞麦是少有的食药两用的低产高寒作物,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减肥明目,清心益气。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张家口吃法,将它切成条,盛入碗内,浇上辣椒、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

平遥的碗坨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看来,碗坨儿也要慈禧老佛爷代言呀,呵呵。其实,酸辣口味,因人而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做成香辣味道,未尝不可,也见过饭店,把红烧牛肉和碗坨儿炒在一起的创新做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变革个切的花样,也可以。阳泉的盂县人会用玉米面做凉粉,精细加工的玉米面煮成糊状,熟透,再贴摸在洗干净的水缸外壁,凉透后拿下来,切片凉拌,佐以葱花,香菜,咸盐,老醋,香油,香,凉,糯,爽,倒也新奇可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段时间,有人把蜂花粉当成苦荞茶时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但是叫我想起童年的苦荞碗坨儿了。

童年的碗坨儿就是酸,辣,甜,苦,凉,沁人心脾的爽。每到夏季酷暑难当,就是家家做苦荞碗坨儿的时候,那时候,孩子们高兴得像过节,跑出跑进,大人们一做就是一大锅,用大把筷子,在糊状的苦荞里面蘸下,一根根,顺手别在门搭扣上面,等待凉透,于是,大家都举着吃。还有抢着吃锅底锅巴样的残渣。

厨刀在井水里面凉透,左手拿着碗坨儿,右手娴熟切下,伴着幽香爽甜的胡萝卜扁丝腌渍的酸菜,还有自家地里面摘下的青红辣椒圈,再淋几滴香油,加点咸盐,滴答陈醋,红,青,绿,黄,棕,一碗彩色诱惑,吃得人人舌头都会染成绿色的呢。

给张三家送一碗,给李四家送一碗;赵奶奶送一碗,杨伯伯送一碗,送凉粉,也成了当时夏天的一景;更多时候,就成了换来换去的欢庆了,各家都在做,虽大家都没少什么,也没多什么,却家家人脸上挂着笑,孩子们趁机欢做一团,也不知道谁是谁家的孩子。  

是浓浓的乡俗,把人们,用喜悦联系在一起。看到下面的这碗苦荞碗坨儿,我想,我童年的伙伴,别来无恙呢?岁月,也不知道把这帮人,都失散在哪里了?别来无恙?!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川地区爱吃的魔芋,也类似凉粉,却很有降三高的功效。因为它没有味道,和什么煎炒,便是什么味道。美食者都知道,鸭肉炒魔芋最好吃。想着,不禁两颊生津了。但是,最令我回忆的,还是儿时老家的苦荞碗坨儿,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滑嫩清甜入口融,乳膏如玉色如葱。”这两句诗,明眼人都知道,写凉粉的。当文字从唇边滑过时,凉粉也滑下了肚。 一方山...
    骏马悲嘶阅读 2,129评论 67 51
  • 1.说自己的话 人们说话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将注意力向内,这样就会忽视了别人。 两个人在说话,双方都说了很久,互...
    一个美好阅读 383评论 1 2
  • 我认为: 1、创业是从零到一,从一到百,持续创变,不断升级的过程。 2、创业是吃力不一定讨好,是众叛亲离,是粉身碎...
    HYDHYDHYD阅读 805评论 0 51
  • 河里那些鱼儿,林中各种鸟儿 池塘里数不清的青蛙,爷爷肚子里稀奇的故事 一一落在不识愁滋味的年龄
    简宁思静阅读 132评论 0 2
  • 得獎紅點商品
    咩咩蓉阅读 2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