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世
- 从八王之乱到鸦片战争
三国旧事
时间跳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敲响了汉王朝丧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被说太多了,这里就简单聊几句。
曹操,近年来被翻案最多的人物,不管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甚至连流行音乐都关注过来了。他自己说的,天下没有他曹操,不知几人称帝几人为王,这是事实,要是曹操不站出来,光靠着刘备在那满口仁义道德的炮火车,那这条从刘邦开始传下来的天命肯定断了,天下多的是袁术这类人。
刘备,也偶有翻案,认为他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不过即使伪善伪德能坚持一辈子,那给他一个“仁义”称号又有何不可。要说的是另一点是,同样身边有一波人,同样处于弱势,但他刘备一点都不像他祖宗刘邦,既不能狠到无情,又不能忍到无耻,他怎么赢?
孙权,本来没他什么事,没想到他哥小霸王外出打猎竟意外遇刺身亡。至于为什么传给他弟,大家普遍认为是孙策自己的孩子太小,又刚刚打下了江东的地盘,不仅内部不太平到处都有造反的,而且外面又有那么多群雄割据,传儿子肯定守不住,还容易惹祸上身。虽然孙权年纪也不大,小霸王也是在赌了,他觉得他们孙家除了自己之外,也就孙权能耐一些,而且万一孙权运气好守住了呢?所以孙策托孤的时候,就给孙权定下了基本国策:若论亲临战阵统兵打仗,你不如我;而要讲举贤任能、各尽其心来保卫江东基业,我不如你!而且“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即稳住了江东本土的地方豪强势力,又稳住了在乱世中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孙策的托孤实在是高明之举。
但也因此,自始至终,在孙权治下的江东就没有争锋天下的想法,虽然后期偶尔有那么一两次的偷袭出击,但也都是大败而归,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像一个女子待嫁闺中,等待着真命天子的到来,把江东作为嫁妆陪嫁过去,这一点从孙权长期以来都在名义上服从中央安排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怎么等也等不来,曹家把持了汉朝中央政府代表了天命正统,刘家凭借自己汉氏宗亲的身份说自己才是正统,并且指责曹家实为汉贼,实在是难分难解,有时候都不知道该帮谁。最后等啊等,曹操死了,刘备死了,连受禅代汉、册封孙权为吴王的曹丕也死了,孙权依然痴痴地等了好几个春秋,可是他的真命天子真的是一点音讯都没有,无奈之下只有自己称帝了。
这里还要说一句郭嘉。小霸王死前的那段时间,曹操和袁绍对峙于官渡,正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战。但是曹操的地盘处于四战之地,并不像袁绍那样没有后顾之忧。曹操听说孙策拿下江东,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很担心,一直不敢抽调全部力量北上决战。但是郭嘉对曹操说,孙策打下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英雄们都是值得别人为他们拼死相助的,孙策又自视小霸王有恃无恐,即使拥兵百万也跟一个人没有区别。随便一个被他杀死的英雄的门客想要报仇,都能独自杀了孙策。所以不要怕,主公请安心北上决战,南方无忧,孙策必死。结果后来孙策是真的死了,真的是被刺杀身亡。
再说一个著名的托孤,刘备在夷陵被初出茅庐的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大败而归至白帝城。奄奄一息之际,召诸葛亮等人过来托付后事,说什么“君才十倍于丕”,“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里很多人都误会了,刘备的意思是你诸葛亮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如果太子可以辅佐,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不成才扶不起,那你就自己立一个可以辅佐的人。这招以退为进,是给诸葛亮行使霍光故事的权力,而不是让诸葛亮去当王莽,况且他们是这波人是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立皇帝当然还得从汉氏宗亲里面找,肯定不是让诸葛亮去自立门户。而诸葛亮当然懂得其中的意思,感激涕零的表示一定会“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另外还有个托孤有必要说下,曹操六十几岁死的时候,也挑了司马懿等那么好几个人去辅佐曹丕。但曹丕都三十几了,或许这算不上托孤。可是那会他们内部的斗争激烈,亲汉和亲魏两派的矛盾尖锐,荀彧就是个好例子。而且邺城(曹魏老家)、许昌(汉朝中央政权)、洛阳(军队幕府),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打算,稍有不慎,孙刘两家再推波助澜一下,这船肯定得翻。所以曹丕代汉这件事实际做起来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更何况从大禹之后,禅让制已经消失了了好几千年。用我们马后炮的眼光来看,如果曹丕不做代汉这件事,那么后面他们曹家更做不了。而且功过是非,跟后面一大批的皇帝相比,世祖文皇帝尚且能算是中上等的。但没几年,曹丕就死了,才四十来岁,他是要真的托孤了。
三国鏖战,人口凋零,貌似那会三个国的总人口才八百多万,所以新生的人才也比汉末少,要非常非常少。所以诸葛亮才着急北伐,他知道自己希望渺茫,但现在不打,等到那些跟着他们一路从外省过去兵民都凋谢完了,那就更没法打,所以诸葛亮必须要试一试,万一运气好北伐成功了呢?但是他遇到了司马懿。
本来曹操曹丕父子俩都防着司马懿,尽量都不给他实权,但等到曹叡上来的时候,可用的人才也不多了,很多大事,像什么西守诸葛亮、东征公孙渊等等,不请司马懿出山已经搞不掂了,而司马懿也趁此期间在军中、朝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正巧曹叡死的更早,三十几就驾崩,又要托孤啦,还是那个大魏,还是那个司马懿,但形势不一样了。后来司马氏做了跟他们曹家对待汉朝一样的事情,最终受禅代魏,浓浓的历史宿命感,并且最后三家归晋,对比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这股沉重的轮回感更加沉重了。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这时候正好东吴大帝孙权新死,司马师便开始着手伐吴,结果被吴国新秀诸葛恪在东兴击败。而东兴大捷之后,诸葛恪也掌握了吴国军政,不顾众人反对,兴兵二十万挥师北伐,孤注一掷进攻合肥。司马师派他叔司马孚督军防御,两军相持数月。后来吴军士气逐渐低落,魏将毌丘俭、文钦请战,吴军溃败,诸葛恪率军狼狈撤退,回国后不久就被诛杀。
战后,魏帝曹芳不甘心作为傀儡,打算发动政变,结果事情败露,不仅曹芳心腹被诛,而且连曹芳也被司马师废为齐王。之后,司马师想要立曹操的小儿子曹据,但是在曹叡的郭皇后的坚持下,以立曹据则曹叡断嗣为由,主张过继曹叡的侄子曹髦,司马师争执不过,反正也没什么区别,也就同意了。而远在寿春的毌丘俭、文钦担心废立之事牵连到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矫诏起兵讨伐司马师,求援于东吴,兵临项城。司马师非常生气,亲自率军讨伐,王基、邓艾、诸葛诞先后与司马师会师,司马师持重,不轻易出战。后来,文钦进攻兵力薄弱的邓艾,被司马师狙击,文钦军败。当毌丘俭知道文钦败战败后,乘夜逃走,导致余众瞬间溃散,司马师这时候全军出击,毌丘俭死于乱兵之中,诸葛诞则趁机占领了寿春,文钦见退无可退,于是投奔吴国。
在平叛过程中,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加上他眼睛本来就有肿瘤,致使眼睛震出眼眶,回去后痛死在许昌。司马师死后,魏帝曹髦下诏让其弟司马昭继续镇守许昌,以防东吴来犯,转而命傅嘏率大军回朝。但司马昭用钟会之策,亲自率军屯于洛阳附近,曹魏君臣无可奈何,只能顺势而为,下诏让司马昭接过了司马师的权力。
司马昭执政后,加快了改朝换代的进程,接受贾充的建议,派人慰劳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并观察他们的动向,而贾充在在寿春见到诸葛诞后,发现这个人一定不会忠于司马氏,于是建议司马昭夺去诸葛诞的军权,逼反诸葛诞。于是朝廷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诸葛诞知道后果然不肯入朝,果然就起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认为由于前车有鉴,诸葛诞的准备肯定会更加周密,于是不仅发二十万大军,而且还簇拥着魏帝曹髦亲征,以正出师之名。吴国这时候派出了先前投降的文钦率军救援,但被魏军包围在寿春,其他吴国援军被击退后,已由孙綝率军而还。后来,诸葛诞和文钦屡次突围失败,两人本来就不和,加上战败的阴霾,诸葛诞杀死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知道后,立刻率众投降,司马昭将这两人立为牌坊,封官拜爵,瞬间瓦解了寿春守军的斗志,一个月后寿春城破,诸葛诞被诛。
至此,司马昭彻底掌握了曹魏帝国的大权,只差一个禅位仪式。但魏帝曹髦也不甘心就此亡国,在甘露之变中绝境反击,虽然失败身死,但也因此,司马昭不得不先暂缓代魏的步伐,转而寻求对外建功而达到政治上的突破。所以司马昭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吴国朝野上下也不乏忠诚良将,况且还有长江淮水两道军事重防,伐吴还需从长计议,但蜀汉创业那一辈的人基本凋敝完了,“师老民疲”,连蒋琬费祎这类诸葛亮认为的储备人才都也已经西去,只剩下一个穷兵黩武的姜维,还被蜀汉君臣们排挤去种庄稼了。于是司马昭便把伐蜀的想法在朝堂之上提了出来,结果却令司马昭很不开心。群臣各自陈述了不可伐蜀的理由,而一直与姜维作战的邓艾也认为伐蜀的时机未到,唯独他们司马家的心腹谋臣钟会大力支持,甚至主动请缨。最终,司马昭力排众议,让钟会领十万主力部队为东路军,再分军出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汉中,另外再派邓艾、诸葛绪各自领军三万为西、中两路,包抄姜维及其他蜀汉援军,全部伐蜀大军受钟会节制,同时派卫瓘持节监军。
出军不久,钟会就拿曹魏名将许褚的儿子许议开刀,以没有及时修补道路的罪名,将许仪斩首立威。东路军出三谷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汉中,但诸葛绪一路行动犹豫,没有成功拦截到姜维,钟会便以畏懦不前的罪名,将诸葛绪监车征还洛阳治罪。而诸葛绪手下的三万部队当然顺理成章地接受了钟会的领导。而面对从沓中长征赶来把守剑阁的姜维,钟会久攻不下。这个“相持甚久”很有水分,因为整个伐蜀,从出兵到行赏也就四个月。在这个时候,本应前往剑阁与东路军会师的邓艾,或许是见到诸葛绪前车有鉴、心有余悸,又或许是因为姜维已经进入剑阁防守、再去会师已无意义,总之,邓艾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去与钟会会师,反而是产生了一条奇思妙想,从阴平绕道邪径进攻涪城,而涪城守将马邈竟然不战而降,于是邓艾军在翻山越岭之后得到补给,之后击败诸葛瞻、占领绵竹,然后迅速进军至成都城下,刘禅肉坦携棺、出城投降,邓艾便以魏帝的名义,权宜封制了蜀汉君臣。
对于邓艾这个行动,钟会大概是不知道的。因为钟会夺取汉中后,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当年曹操也没有做到的事情,即使不能灭蜀,也是大功一件,甚至远在洛阳的司马昭就先以汉中的功劳进爵为晋公、加九锡。所以在传来邓艾占领成都的消息前,钟会已经做出了退兵的准备。而在传来蜀汉君臣投降的消息后,姜维担心腹背受敌,于是放弃剑阁引军东进,后来穷途末路之下,在郪县向钟会投降。
正是由于邓艾奇袭成都,抢去了钟会的伐蜀首功,钟会便与监军卫瓘一起,以邓艾专擅行事为由,污蔑邓艾谋反。同时,钟会还在剑阁拦截邓艾和朝廷往来的奏折,再用自己的专长来临摹重写,于是邓艾便坐实了谋反的罪名。之后,钟会派卫瓘去成都捉拿邓艾,卫瓘只有千余的兵力,大概钟会是想借邓艾的手除掉卫瓘。而卫瓘可能也很清楚钟会的意图,但此刻两人坐的是同一条船,卫瓘只能前往成都。在成都军营,卫瓘耍了一些小手段,不明真相的士兵们就纷纷站在卫瓘这一边,于是邓艾束手就擒,被监车征还洛阳治罪。
另一方面,钟会进入成都后,野心迅速膨胀,自信自己足以不再寄居人下,再加上投降的姜维别有用心地在一旁煽风点火,于是第二天,钟会就召集所有将领,为郭太后发丧,发布矫诏,讨伐司马氏。接着,钟会软禁了那些不愿听命的魏将,紧闭城门宫门、严兵把守,把诸军将领换成他的亲信。此时,姜维劝钟会杀掉这些不愿起事的魏将。虽然姜维动的是让先钟会自斩一臂削弱魏军、然后再诛钟会复国的心思,但是事情已经到这种地步了,也确实是不该再犹豫,难道还指望那些被囚禁起来的魏军将领们继续卖命么?当然,这是后话,倘若钟会真的听信姜维所言,说不定刚杀完魏将们,马上钟会自己就被姜维所杀,蜀地就有可能再起波澜。总之,钟会是犹豫了。
后来,钟会手下有一员心腹丘建,丘建原本是被钟会软禁的部将胡烈的下属,对于看到胡烈被囚,非常怜悯,于是请求钟会让他去侍奉故主。钟会不仅表示同意,而且依照胡烈的例子,给每一个被他软禁的将领们都派了一个亲兵前去侍奉,借此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戴。结果胡烈对他的亲兵造谣,说钟会已经挖好了一个大坑,准备将各营将领及其亲兵们全部坑杀。而亲兵将这个话转告给了胡烈的儿子胡渊,结果一夜之间,全军震恐。次日中午,胡渊带领其帐下的士兵们杀向宫城,而其他营帐的士兵们也不约而同地跟来。城内,钟会得知士兵哗变的消息后不知所措,问计于姜维,姜维没好气地回答说,事态失控,只能全力一战。于是,钟会率姜维等人与乱兵作战,均被乱兵所杀。在大乱斗中,原蜀汉太子刘璿等宗室也被杀,蜀汉后宫遭受淫掠劫乱。
乱兵们狂欢几天后,监军卫瓘终于站了出来,一边约束部将、一边安抚军心,疯够了的士兵们才逐渐地安定下来。由于钟会已死,原本邓艾手下的亲兵们便想去追赶邓艾的监车,希望邓艾回来主持乱局。但卫瓘身为陷害邓艾的主谋之一,自然是不希望邓艾回来,所以卫瓘便找到了先前与邓艾有私仇的田续,说要想报仇就只有现在了。于是田续带人快马加鞭,追上邓艾后将其父子杀死。而此时,后来主持灭吴的杜预也在钟会手下中充幕僚,在兵变中幸免于难,事后当众对卫瓘杀人灭口的卑鄙行径进行指责,认为在钟会之乱中,卫瓘也难辞其咎。只是后来司马炎继位,对卫瓘倍加信任,所以对卫瓘的追责也就没有下文了。
魏军三个月迅速灭亡蜀国,本来是一场开开心心地胜利,但最终却被搞得四败聚伤,只有司马昭在灭蜀的第二年再由晋公进爵为晋王。又一年后,司马昭病死,长子司马炎继位。再过一年,司马炎逼迫魏帝禅让,天下大事逐渐明朗起来,准备了十来年后,终于等到了吴国内乱的机会,于是便派杜预、王濬、王戎、王浑、司马伷等人兵发六路大军,水陆并进,直捣吴国都城建业。由于之前代表双方过招的陆抗和羊祜已经陆续死去,灭吴的过程基本没有什么波折,仅比灭蜀多用了一个月。
作者: 月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