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我在店里干活,来了一个大哥,天天打此路过,有事没事聊几句,看我手没闲着。
他问:“干啥呢?”
我说:“能干啥,重复昨天的故事。时间地点一样,人物,内容略有不同”
他问:“你这一天天老这么干有啥意思?”
我问:“大哥您说,啥叫有意思?”
他说: “想干啥干啥,”
我说: “想干啥干啥,不得有那实力吗?”
他说: “最起码,你不能一天到晚老干活吧,该出去走走也得出去走走,”
我说: “啊,那偶尔的吃喝玩乐可以有。”
他转而问:“你家男孩女孩?”
我答:“一儿一女。”
他说:“那你不干不行。”
我笑:“那有啥不行?”
他认真道:“你不得给孩子们准备房子、车子?”
我回:“他们也没说要。”
他坚持:“要不要,你不得给人家准备好?”
我说:“前提是,我得有那能力啊,不得量力而行吗?”
大哥摇摇头走了。感觉挺无奈,我却想了许多。
是啊,我们总被“责任”推着往前走,想给家人筑起一座无忧的堡垒。可这堡垒的砖瓦,终究得从自身能力的基石上垒起。强求,便成了负担。虽然咱达不到颜回的境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也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不是?
理想是“想干啥干啥”,现实是“能干啥干点啥”。在能力的半径内,画好生活的圆,放下不切实际的执念,该修东西时还得修东西,该喝酒也可以尽兴的喝。尽好本分,也安顿好自己的心。余下的,顺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