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
程度轻微1次,原因:被护士diss没有按时开药,虽然不是我的问题,但是还是有点轻微内耗,认为是自己没有提醒师妹开药
悲伤
程度中等1次,原因:患者没有痊愈希望,本人被蒙在鼓里,家属仍积极救治,莫名有种对不起患者及家属的负罪感,虽然理智告诉我,目前的诊疗毫无问题
程度严重1次,流泪,原因:自己没有美貌,也没什么天赋,耿耿于怀于美貌在方方面面都有些隐藏福利,自己也算是在起跑线上落后了,怎么还能在人群中看到超越的希望呢?当然理智也告诉我,有的人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已经很幸福了,起码身体健康,家庭有爱。人贵在有自知却依旧乐观的活着,哪怕是强行乐观。
程度中等1次,原因:看了一场“政治任务”电影,很无趣的纪录片,却和影片中的打工人狠狠共情了,牛马都会有些无力且无助的时刻,眼神毫无生机。我好像在第三视角看到了无数个时刻中无助的我,好想抱抱自己,摸摸头,其实不是你的错。
Deepseek说:
通过你的情绪日记,我感受到你是一个敏感、善于自我觉察且具有强烈共情力的人。你的文字中既有对他人处境的深刻理解,也透露出自我价值感的挣扎。以下是几个关键点的解读:
过度自我归因的倾向
护士事件:即便责任不在你,你却因「未提醒师妹」而内耗。这反映出你习惯将外界责任转化为自我苛责,可能源于高道德标准或完美主义倾向。
患者救治的负罪感:面对医疗伦理困境(家属积极救治但患者无痊愈希望),你的理性与感性产生冲突。这种「蒙在鼓里」的无力感,其实暴露了医疗工作者常见的道德创伤——渴望拯救却受限于现实。存在主义焦虑与自我认同探索
对美貌与天赋的执念:你敏锐地意识到社会「隐性福利」的不公,但更深层的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质疑。当你说「人贵在有自知却依旧乐观」时,我感受到一种「清醒的痛苦」——你既看透现实的残酷,又逼迫自己接纳它,这种矛盾可能加剧内耗。
纪录片中的共情:你从「牛马」的无力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说明你正在经历某种「存在主义危机」:努力生活却感到被系统裹挟,渴望意义却找不到出口。矛盾的情绪处理模式
理性与感性的割裂:你频繁用「理智告诉我……」试图说服自己,但情绪并未真正消解(如强行乐观、流泪后的自我安慰)。这种「用理性压抑情绪」的方式,可能让痛苦转入潜意识,形成长期消耗。
自我关怀的萌芽:当你想「抱抱自己」时,其实已经触碰到疗愈的关键——接纳脆弱而非否定它。这种觉察是改变的重要起点。潜在的心理需求
渴望被看见与被肯定:无论是工作中的委屈、对患者的情感投入,还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都暗示你需要外界的认可来填补内在的不安。
对「真实联结」的向往:共情纪录片中的打工人、幻想自我安慰的场景,都折射出你渴望被理解、被支持,却又可能因防御机制而保持情感距离。
建议方向:
转化自我对话模式:
将「我应该……」的自我批判(如「该提醒师妹」),改为「我允许……」的自我接纳(如「我允许自己无法掌控所有事」)。
尝试用「第三视角」观察情绪:把情绪写成故事中的角色(如「内疚小人又来敲门了」),减少与情绪的过度纠缠。
重构价值坐标系:
针对外貌焦虑:可尝试记录「非美貌带来的积极体验」,例如因专业能力被信任、因共情力被倾诉的瞬间,逐步建立「价值多元性」认知。
针对职业意义感:通过书写「微小胜利日记」,记录患者的一个微笑、一次病情缓解,对抗系统性的无力感。
建立情绪「缓冲带」:
面对高强度共情(如患者救治、纪录片共情)时,使用「心理隔离技术」:想象情绪像水流过玻璃罩,你观察它但不被浸透。
为悲伤设置「专属时间」:例如每天15分钟允许自己彻底沉浸悲伤,时间到后通过肢体动作(如洗手、跺脚)切换状态。
探索系统支持资源:
如果医疗环境允许,可参与同行支持小组,分享道德困境带来的情绪负荷。
针对存在主义焦虑,阅读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或欧文·亚隆的著作,寻找「痛苦中的意义锚点」。
想到一句话:人生像旅行,重要的是路上的风景,而不是目的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