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鹏展翅
对门
搬进新城花园的第一天,李静就注意到了对门的与众不同。
别家门前都堆着儿童车、快递箱,唯独1502室门口一尘不染,深褐色的防盗门上贴着一张打印的二维码,下面一行小字:“扫码提意见”。
“怪事,”李静丈夫王强放下箱子,“邻里之间还要扫码提意见?”
李静扫了码,页面跳转到一份在线表格:“尊敬的邻居,请输入您对本户的意见和建议。”她摇摇头,这数字时代的邻里关系,未免太冰冷了些。
第二天清晨,李静出门倒垃圾,恰好对门也开了门。一个与她年龄相仿、戴着金丝眼镜的男子走出来,看见她,微微点头:“新邻居?我是陈博士,在科技公司工作。门口的二维码看到了吗?有任何影响到的声音或气味,请线上反馈,不要当面沟通。”说完,电梯一到,他便匆匆离去。
李静愣在原地。她本是社区工作者,习惯了老街坊串门聊天,这种交流方式让她很不适应。
周末,李静烤了蛋糕,鼓起勇气敲响对门的门。陈博士开门后略显诧异,还是接过蛋糕,却没有任何邀请她进门的意思。
“陈博士,咱们对门住着,不如加个微信,有事好联系。”
“有问题请扫码,我工作忙,微信不加陌生人。”门轻轻关上。
李静心里不是滋味,回家把经历告诉王强。王强笑道:“这年头,年轻人都这样。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平静在半个月后被打破。深夜,李静被对面争吵声惊醒。透过猫眼,她看到陈博士和一位女子在门口争执。
第二天,对门安静得出奇。晚上,李静听到轻微啜泣声。她犹豫再三,还是烤了小饼干,敲响了门。
开门的是位红肿眼睛的年轻女子——陈博士的妻子小杨。面对李静的关心,她终于敞开心扉。原来陈博士沉迷“数字化生活”,把家里一切都编入程序,甚至夫妻交流也要通过他设计的应用完成。
“他说这样最高效,可我觉得我们活成了两个代码。”小杨泪如雨下。
李静心生怜悯,邀请小杨来家坐坐。此后,小杨常趁陈博士加班来串门。李静教她烤面包、插花,这些“低效”活动却让她脸上重现笑容。
在一个雨夜。小杨突发急性阑尾炎,陈博士出差在外,小杨给他打电话没人接。情急之下,她挣扎着给李静发了信息。
李静和王强赶紧起床,穿好衣服,敲开小杨家门,夫妻二人一起冒雨将小杨送进医院。手术室外,李静终于打通陈博士电话。他连夜赶回来,看到病床上安睡的妻子和守了一夜的李静夫妇,第一次露出不知所措的表情。
“谢谢你们。”他声音沙哑。
“邻里之间,应该的。”李静递过热水。
小杨康复期间,李静每天送汤送菜。陈博士从最初的不自在,渐渐变得柔和。一天,他罕见地敲开李静家的门。
“李姐,我想请教您,那个汤怎么做?小杨说很好喝。”
李静热情地邀请他进门,手把手教他煲汤。厨房里,陈博士笨拙地切着食材,忽然说:“我一直以为,把一切数字化就能避免麻烦。现在才发现,有些‘麻烦’才是生活。”
此后,陈博士变了。他撕掉了门上贴的二维码,开始主动与邻居交流。周末,他甚至邀请李静一家来吃饭,亲自下厨——虽然菜品咸淡不均,但气氛温馨。
一个月后,社区推广“数字邻里”平台,请陈博士做顾问。这次,他没有设计复杂的系统,而是创建了一个简易社区群,重点标注了各家老人的紧急联系人。
“技术应该是桥梁,不是墙壁。”在社区会议上,他这样说。
那天晚上,两家人聚在李静家阳台喝茶。新城花园华灯初上,远处写字楼的霓虹灯与近处万家灯火交织成一幅现代都市画卷。
“想想刚搬来时,我还在二维码后面躲着大家。”陈博士不好意思地说。
小杨握住他的手:“现在你知道了吧,最好的程序,是人心。”
李静望着对门夫妻,抿嘴笑着心想,这数字时代啊,终究抹不去人心中最原始的温度。只是有时候,需要给冰冷的技术加点人性的调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