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一位学习优异的女生。有一天,她突然跑来向我咨询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言语中透露出再不复习就要晚了的焦虑。这位小A同学才刚刚大学一年级,我劝她先好好学习大学的专业课,这才是大学的第一年,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呢。可她一再强调,时间已经不早了,要是决定了考公务员,现在就要准备了。 在聊天中我才明白她的焦虑所在,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不想离家太远,如果考了家那边的公务员就会稳定的过一生了。现在学生的确要比我上学那会成熟许多,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他们试着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更有安全感的职业。
她在大学里的专业貌似更适合男生学习,让她一度觉得很没有信心。然而在老师这里看来,虽然入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已经是班里能见度很高的学生了,她的文学基础,对文字的掌控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她的专业注定了未来的发展会有多种的可能性,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她对未来迷茫。 她是一位非常自律的女生,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她都会做详细的计划。也正是因为在学生社团中有太多她认为的突发工作,打破了她安排好的生活节奏,耽误了学习时间,她退出了。她告诉我,当计划被打断时,她会非常焦虑。这让我开始明白她想要考公务员,想要获得体制内稳定工作背后的逻辑。她的焦虑来源于生活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没有按计划来代表着她没能过上惬意生活,而体制内的工作,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上下班时间,这对她的日常生活计划来说有着不被随意打乱的安全感。另外一层原因来自典型的学生思维,做了太多学生社团工作或其他社会工作,必然压缩自己的学习的时间,在十多年的教育中学生容易形成比较固定的思维即:学习=看书+做题。而大学正是探索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将这种思维再延续四年,进入社会后的成长速度必然会降下来。而我所担忧的正是她在对抗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学生时代,老师用成绩给学生排名,学生们便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好坏的认知,分数成了单一评判学生的标准。听说在某些中学学渣谈恋爱是要被叫家长的,而学霸谈恋爱却成了互相促进学习的案例,显然分数已经成为学霸头上最亮的光环,亮到可以掩盖一切缺点。 然而事实是好学生的评判标准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在进入大学后,专业学习是一方面,还有社团工作、社交、恋爱等多种活动,锻炼的是责任心、社交技巧、表达方式等等。若是一味的为了读书,而放弃了其他方面能力的锻炼,将会是大学四年巨大的损失。在当下社会中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也越来越多元。
另一点让我担忧的是小A正把自律变成自缚。这我开始思考自律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随手翻开几个公众号平台都少不了关于自律的文章,朋友圈里朋友们用早起的方式晒着自律,各种商人们教着用列清单列计划来管理自己的人生。好像突然间我们都变成了不自律的人,只有那些早起、晨跑、列清单、打勾的人才过着自律的人生。看了那么多的励志文章和学习了不同的方法论之后,你是否还记得自律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要自律的生活?如小A同学,她似乎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自律,反而把自律变成了尝试多种可能性的障碍,为了实现自律,把自己放置到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去。
自律者的最高境界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有条不紊的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正如那些热爱跑步的自律者们,无论去哪里,包里都会放着跑鞋,不会因为出差、天气影响自己的奔跑。还有那些无论人在哪里都能写作,无论出差去了哪里都能早起的人们。
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自律是为了让我们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让我们感受生命的不同维度;自律让我们拥抱生活意外的惊喜,也教会我们承受生活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