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难以培养出社会的精英,绝不仅仅是高校扩招、竞争激烈、岗位减少等原因所导致,持续学历深造也不是培养精英的唯一出路,即使千里挑一的名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非都可以成为精英,根本原因是靠大学培养精英是一个错误认知。高校教育的目的与个人寄予的目的并不一致,虽然高校经常宣称自己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
历史上诸如埃及、古印度、美索不达为亚、春秋战国等各个早期古代文明,政府或神庙创办的教育高等学府的确是培养精英的摇篮。在这些学府,是为了获取知识,培养“士”或“绅”精神,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研究讨论的方式传道解惑、追求真理,而很少谈及教授谋生技能。
中国自隋唐以来,教育与进入“士绅阶层”挂钩,把读书作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梦想,进而追求真理、充实个人精神家园消失殆尽,并延续至今。
功利化读书产生了诸如读书无用论、上学无用论等错误的认知。特别是经济欠发达,靠技能谋生的时代更为这种错误观念更为普及。事实上,在工业革命之前,发明创造主要靠经验,教育与发明之间并不太大关系。瓦特发明蒸汽机是靠科学理论指导发明的标志,加之工业化对技能水平的提升,让人们开始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参加教育培训学习技能。但这种教育还停留在技能培养,而非培养精英。
以功利化为目的的教育对任何国家的崛起发展、个人实现脱贫致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化初期,因为人才的短缺,使得上过大学、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精英,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基本相似。工业化完成后,随着教育的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好的职务越来越少,不仅难以成为社会精英,而且出现了“大才小用”的怪现象。
顺利完成大学的高等教育已不可能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成为社会精英,但这仍然是进入精英阶层的一个前提基础。对于有终身学习意识,努力学习掌握精英必须的技能和素质,进入精英阶层的通道始终是打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