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数学,只写结果,不写过程的分析和对策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只写结果,不写解题过程。在考试中,如果这样,一般评卷老师,做零分处理。

我的小儿子就是这样,我大儿子的几个同学,也是这样。

我小儿子,练出一种功夫,可以口算开方,我要他写出来计算结果,他说不知道!那就聊聊吧。

我随便给他一个说,比如:95, 他先算81和100, 那么,95 的平方根就介于9到10之间,然后,逐步逼近。

乖乖,你是用猜测、验证、再猜测、再逼近,循环迭代的方法!

他让我想起了在央视的一个节目,北京大学请杨振宁做嘉宾,杨老汉说了一席让我振聋发聩的话,大概意思:科学研究,就是猜测、验证,不断的证实和证伪的过程。

孩子天生就是科学研究的天才!研究能力,几乎是人的天性,后来,人类设计的教育系统又扼杀了这种能力,只有少数依然保持这种能力的人,就成了牛人了。

我的小儿子,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表达他的猜测和验证的过程,需要聊,才会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还回到这本问题的本身。

一般的解题过程,是通过一步一步的推理,得出结论,但是,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用超出自己表达能力的方法,得出了结论,然后,老师要求学生用常规的表达去表达,于是,就悲剧了-------零分处理,一顿臭骂!

我们亲手扼杀了我们孩子的才华!

然而,我们怎么办呢?

这是我给出的处方:

平心静气的和孩子聊聊,诱导出孩子的想法,然后,教给孩子,怎么形式化的、符合规范的,表达自己。科学的发现很重要,但是,怎么以符合规范的表达和发表,也是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的能力。

孩子的天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倾听、开发和引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