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中心都有金钱丨为什么人们热衷于三国演义,却没有人关心三国统一后的历史?

看历史有多个维度,可以从人的角度看历史的变化、看王侯将相、英雄豪杰、圣贤文人的人生经历、看个人的意志、看偶然的命运、看个体的奇思妙想与成败起伏,看谁方唱罢谁登场。也可以从组织或制度的角度看历史,看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成败,看从大内到外朝的权力转移,看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博弈,看不同政权的争霸演化。然而,不管是个人的活动,还是组织与制度的变迁,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约束,那就是钱

从金钱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发展改革的层次也便丰富了起来。在《金钱何以改变世界》一书中,韩国经济学者洪椿旭就试图从这一角度解析亚洲及欧洲的过去与现在,比如为什么荷兰能推出世界上最早的证券市场、因税收改革富强起来的明朝为何最终走向灭亡等现象。

为什么三国统一后的历史

无人问津了?

三国时期相互交战时动用的兵力,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当时的军事力量是如此的强盛,可统一了三国的晋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被北方民族打垮了?为什么三国统一后的历史无人问津了?

历史学家们认为,分封地方的王族为继位问题发动叛乱的所谓“八王之乱”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以及登基的皇帝们个个无能,这些都是晋败亡的原因。当真如此吗?除了清朝,中国历代王朝因皇帝昏庸无能而灭亡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可是为什么唯独自晋朝开始一直到唐朝之前的这一时期,汉族建立的王朝总是被外族欺凌?

如前所述,如果把一切问题的根源追踪到紧急发展的脉络上,事情的因果关系也就清晰了!

税收制度的改革导致了

经济走下坡路的趋势

事实上西汉初期的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在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库里粮食和贵金属均十分充足。凭借巨大的财力,他在历史上留下不少浓墨重彩的壮举,如征服朝鲜,还有派张骞出使西域等。汉武帝名留青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善于征战,他如此热衷于和西域国家进行贸易主要就是为了得到汗血宝马(亦称天马),以便防范北方的匈奴。

当然,即使没有这些马,征服北方民族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切断和匈奴的往来,完全停止供应粮食和铁器,以万里长城为主加强各地要塞的防御,也许时间长一些,可照此坚持下去的话,匈奴是必亡无疑的。但是汉武帝的愿望是在他在位时解决掉匈奴问题。所以,他通过开拓丝绸之路培育了骑军,在公元前119年成功地把匈奴赶到了戈壁沙漠之外。

把强敌匈奴远远地驱赶到戈壁沙漠之外这是值得称道的功绩,可是从那之后汉朝开始走向漫长的下坡路。为了改善因长期战事导致的国家财政紧缩,朝廷开始对盐和各种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令商业活动受到严重打击,这是汉朝开始走下坡路的直接原因;而为了引进以马匹为主的大量物品,向西域输出大量贵金属则是更关键的因素。汉朝时期一斤黄金相当于1万个铜钱,黄金和铜的兑换比率是1∶130。

和现在相比,当时黄金的价格是惊人的低廉,可在中国和西方通商以后,黄金的价格也开始持续地攀升。货币供应(贵金属供应)一旦减少,就会对整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就像15世纪欧洲的事例一样,货币供给开始减少的时候最为通用的对应方法是减少货币的使用,而减少货币使用最简捷的方法是自给自足

“庄园经济”大势盛行

市场消失,改革随之消失

“庄园文化”从东汉开始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代。所谓“庄园文化”就是指富裕的贵族们大规模地开垦土地,然后利用饥饿难耐、无处安身的百姓在农场劳作,建造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圈。这在当时是完全合乎常理的事情,可是从经济角度看这种做法是非常低效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和交换才是快速提高生产率的首选方法。引用书中案例:

 一个劳动者不借助机器,手工作业的话,一天最多能生产一枚针,但是把制针的过程分为18个工序由10个人分工制作的话,一天可以生产4.8万枚针。如果要把针的生产产业化,进行分工制作的话,必须有一个一个月能够销售140万枚针的市场。只有形成有规模的市场,才能开启靠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并以此获得巨大利润的收益递增世界。

亚当·斯密的文章里也说得很明确,城市萎缩,市场消失,改革也会随之消失。通过分工等改革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制造出品质优良的产品,但是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市场,改革的幼苗就不会发芽成长。

《三国演义》中经常会出现刘备、孙权等豪杰们受到地方权贵资金和兵力支援的情节,其实后者就是庄园的所有者。他们经常率领着由家仆组成的私人部队,即“部曲”,作为部队的将领参加战斗。

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生产力随之减弱导致经济脆弱

相比变得脆弱的经济,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在黄巾起义(184年)之后,中国的人口数量急速下降,由三国初期的约6000万急减到三国末期的1600万。虽然这个数字不包含藏匿在庄园里面的人,但这同时也反映了政府行政能力的薄弱。结果晋朝虽然统一了三国,可是经济不景气的形势却一直在延续,脆弱的经济和减少的人口使觊觎多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有了机会。

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农耕民族的国家来说是最大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被庄园经济的出现给摧毁了,国家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攻击的能力。可以说,古代中国的国力在汉武帝时一度达到巅峰,从那之后到南北朝开始前的大约500年间,一直在走漫长的下坡路。

万志英教授在《剑桥中国经济史》中指出,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推行新货币,代替了当时正流通的货币,从此经济开始陷入混乱。特别是黄金交易的国有化,致使黄金在市场中消失。

写在最后:

曾经当过奥地利财政部长的思想家熊彼特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社会结构等,都写在民族的财政史中。”看待历史时以“金钱”为线索展开研究,会让你拥有新的视角,进而打通历史和现实,多一个理解世界的维度。

声明:本文部分节选自《金钱何以改变世界:换个角度看历史》[韩]洪椿旭 著  金胜焕 译;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