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给儿子报了一个关于球类的夏令营,因为他曾经告诉我他喜欢足球、棒球。
夏令营一共5天,包括篮球、足球和棒球。我以为这种夏令营可以帮他发现,哪种球是他最喜欢的,但是事与愿违。
第一天,他很开心,喜欢教练,认识了几个小朋友。到了第四天,他就不想去了,老师也跟我说,上课的时候他一个人跑得很远。
第五天,他更是变本加厉,老师喊他的名字都叫不回来,只好给我电话,让我提前1个小时去接他。我去接他的时候,发现其他小朋友玩得正是他喜欢的足球。
对于5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并不是唯一一个。
当朋友K5岁的女儿开始接受芭蕾舞课程时,小女孩儿喜欢穿着褶边的tutu裙,粉色紧身衣和芭蕾舞鞋。 但是,第三节课,小女孩儿就已经失去了对跳舞音乐的兴趣,觉得没有意思,不想上课了。
这种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愿意尝试新东西但是很难坚持。
根据美国青年体育委员会,美国青年体育联盟,美国健康联盟和明尼苏达州青年足球组织等统计数据,多达五千万名儿童在美国参加青少年运动,73%的男孩子在13岁之前就放弃了。
“童年是尝试许多不同的事情的时候,所有的音乐,艺术和体育课都不会长期坚持下去,但是孩子们应该尝试在课上或者团队中获得一个完整的体验,然后再转到别的地方”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Hilary Levey Friedman在她的书《争取胜利:在竞争文化中培养孩子》("Playing to Win: Raising Children in a Competitive Culture.")中解释。
孩子的年龄对于决定是否让他“放弃”很重要。
洛杉矶的家庭心理治疗师弗兰·沃尔菲尔德(Fran Walfish)在她的书《自我认知的父母》中("The Self-Aware Parent.")说,一名4岁的足球或棒球运动员可能尚未在情绪上和行为上为排队、轮流次序做好准备,并不会处理疲劳、失望等情绪。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做父母的应该告诉孩子,“这次我们没有准备好,下次我们再试。”
而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当他轻言放弃的时候,父母就要鼓励他坚持到底。父母有的时候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无聊、困难。
而且大一点的孩子应该学会如何信守承诺。
“孩子们需要知道,当他们做出承诺时,这对他人来说很重要,比如说集体活动,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或者出于经济原因,妈妈或爸爸已经支付了课程等”Levey Friedman说。
维多利亚州费尔法克斯市的考试辅导教育公司总监安·多林(Ann Dolin)表示,不仅要让孩子们坚持而且要同情他们,她建议与想要退出的孩子进行如下对话:
“你在岔道口上。 你可以放弃尝试,浪费掉时间,直到完成课程。 或者你可以对自己说,这对我来说很困难,但是我已经积极参与,而且我想提高自己,并且坚持到底。你想选哪条路?“
多林说,大多数孩子在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策略甚至帮助她五年级的儿子作为鼓手在校乐队中幸存下来。
这个我也曾试过,一次我家小朋友很兴奋地戴上头盔拎着棒子想去打球,但是被老师叫住让他排队。他立刻就说自己不喜欢打球,想要放弃。
当时我还算冷静,就对他说,这堂课刚刚开始,你可以选择不参与站在这里一个小时,直到下课,也可以按照课堂的顺序坚持到底,打得越来越好。
说完我就走远了,过了不久,他就归队了。下课的时候也很开心。
但这种同情的策略并不是每次都好用的。
“如果对你的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多林说,就是时候退出了。 退一步问:“这对孩子的发展有多重要,它如何影响你与孩子的关系?”
Dolin说:“如果孩子没有动力,而你需要一直鼓励他坚持,那么就表明这项活动并不适合孩子。”
避免孩子发脾气放弃之类的事情, 在为孩子们准备新的课外活动课程之前,就应该与孩子讨论活动的本身和对时间的承诺。
心理学家詹姆斯·克里斯特(James Crist)表示:警告孩子们,如果他们不履行承诺,他们将面临的后果,比如说,放弃的孩子可能需要偿还父母的费用。
最重要的是,不要觉得你只有每个活动中都让孩子参与,他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
“有时发现一个孩子的爱好,其实来得很自然。”多林说,“就像想和朋友们一起玩的那种感觉。”
心理学家Angela Lee Duckworth在她的书《坚毅》(Grit)中也提到,只有一个人喜欢一样东西,才有坚持的意义,并且能够作出成绩。
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就如康奈尔大学的儿童心理学教授Kenneth Barish在他的书中《自豪和喜悦》(pride and joy)中所言,任何一种课外活动都是父母与孩子情感储备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认识自己,并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行文至此,我开始反省,当教练通知我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的反应并不理智。
我气愤,为什么他不听话,我苦恼,为什么他不懂得坚持,我不理解,为什么他那么容易就说自己要放弃,我甚至失望,为什么让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打了水漂。
带着这些问号,我不仅当时没有找到答案,而且大发雷霆,自己半点儿情绪管理都没有做到,更不要提,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管理他自己的情绪。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也能够意识到,这种状况的普遍性,如何理解小朋友和自己的角色,如何处理这种状况。同时也希望大家转发出去,能让更多的孩子和父母们受益。
PS:本文为原创,转载请告知,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