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是一个很重要,同时又很大的概念。我刚开始接触写作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理解,主题到底是什么?我总会把主题和故事线弄混淆。
如果根据我现在的理解,给主题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认为主题就是你想让观众思考的问题或想让观众明白的道理。
我们这篇文章,会配搭上具体的片例子来讨论主题。
斯奈德先生曾经写过一部剧本,并且拍成了电影,在爱奇艺上就可以看,名字叫《小鬼富翁》,我以这部电影为片例。
尽管《救猫咪 电影编剧宝典》同《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会经常出现对同一个东西,出现两种叫法的时候,但是我们只要两本书对比着看,还是能够理解大部分名词。顺便吐槽一下,不知道是翻译过来的原因,还是原著就是如此,总之我现在读《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还是会觉得这本书写的是真特么啰嗦,例子举得虽然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驴唇不对马嘴,而且写着写着就写飞了,偏离了开始的话题,所以要多看几遍,把废话全去掉,才能看懂。希德菲尔德真话唠,而且全书充斥着他炫耀自己资历的影子。
先截取《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原文中对主题的定义“主题被定义为动作和人物。动作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人物就是遇到这件事情的人。”
你会发现,他写的定义,都很拗口。
我用他书中的具体例子来套一下“《最后的武士》讲述的是这位美国军事顾问如何领悟荣誉与忠诚的美德的过程”
这句话里面,人物是“美国军事顾问”,动作是“领悟荣誉与忠诚的美德”。
我自己举个书中没有举到的例子。
《小鬼富翁》讲述的是一个11岁的小孩领悟到金钱买不来快乐的过程。
我的例子里人物是“11岁的小孩”,动作是“领悟到金钱买不来快乐”。
上述两个例子,用了希德菲尔德先生的定义,做出套用和解释,行得通。
我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两部片子的主题
《最后的武士》主题是让观众明白忠诚和荣誉的重要性;
《小鬼富翁》主题是让观众明白金钱买不来快乐。
我的定义里面,只剩下说教,不包含人物和动作。
下面说一些这一章中提到的几个重要的观点。
【当你能够通过动作和人物,用寥寥数语说明主题时,你就开始扩展到形式和内容的要素了】
这句话隐含一层意思,即你故事的主题是由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他的动作(即做的事)来阐述的,人物和动作承载了故事的主题。也就是说,你先有了一个概念,然后再想,为了让观众理解这个概念(或者说为了让观众明白这个道理),你要设计出什么样的人物让他做什么样的事,才能把这个概念讲清楚呢?其实,这是一个重构的过程,也就是倒推,从你想要得到的效果来倒推怎么做,才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以《小鬼富翁》这个影片为例。这个剧本写作过程我不清楚,但是我猜想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斯奈德先生应该先想着写一个【“如愿以偿型”的故事】
第二步:那么想到了一个【好的创意】,一个渴望钱的人如果意外得到一大笔钱,接下来会怎么样?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因为你可以据此做出很多意淫和遐想。再联想一下我们上篇中提到的【钩子】,这是不是一个好的钩子?
第三步:有了好创意,接下来,想一下,片子总得表达点什么吧,不能一点营养都没有,那样的话,这个片子肯定就不是一部好电影,这就涉及到了【主题】,想想这个创意做出来的故事,能够引发观众对于什么问题的讨论呢?观众当然会讨论,钱到底是不是万能的,答案想都不用想,金钱肯定不是万能的。那么金钱不能做哪些事呢?顺着这个思路,斯奈德先生确定下来“金钱买不来快乐”这个主题
第四步:主题确定了,然后呢?接下来就是想,得编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才能让观众看完之后,明白“金钱买不来快乐”呢?斯奈德先生知道,现在必须,设计一个【人物】,让他去做点什么事情,然后来承载这个主题。所以,他要设计人物。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承载这个主题呢?明显这个人物想要快乐,也就是说他现在不快乐(主角在家里被忽视,在朋友圈子里不受欢迎,所以不快乐)。他想通过钱来买快乐,也就是说他现在没有钱(主角的父母不给他钱)。这里额外提一句,斯奈德先生把主角设计成一个11岁的小孩,我觉得比较有新意。因为这个11岁的年龄,在此之前的如愿以偿型电影中,主角都不是小孩,首先这是个创新(想到芦苇老师在设计《双旗镇刀客》的主角的时候,也是想着主角的身份一定要给人新意,想到之前的主角都是成年人,所以把主角设计成一个孩子,这也是创新);其次,11岁的孩子,才能加大故事的幽默;另外,11岁的孩子想泡一个20多岁的大姐姐,这种人物关系设定,也很创新,有意思,猎奇;他要承载这个主题,就一定要先有钱,然后通过花钱去买快乐,最后再如梦初醒的发现自己花了钱,还是不快乐。这是正常人的思路和逻辑吧?好的,现在我们知道,主角是一个没钱,不快乐的人,他认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没钱。好的,我们要给他一个变有钱的机会,让他如愿以偿,《小鬼富翁》中主角阴差阳错的获得了一大笔钱。然后接下来,主角如愿以偿后,自然想花钱买开心,所以主角逛商场,买东西,大吃大喝,各种花钱,他表面上收获了快乐。现在到了揭示主题的时候了,是时候让主角明白金钱买不到快乐了。影片最后的豪华PARTY上,主角发现自己并不是宴会的主角,人们并不尊重或者关注他,他们关注的只是钱,他此刻才明白,金钱买不来快乐,甚至会带来灾难。结局的时候,主角回到家,发现家人在等他,给他过生日,往日里不关心他的家人,现在都围在他身边,他感觉很幸福。好的,主题呈现了。
【如何去寻找一个主题?】
第一 阅读,包括但不限于读书看报,看新闻;
第二 采风,实地走访,调查,采访。
【扩展主题】
怎么扩展主题?答案就是,尽可能多的做调查,搜集资料。
一条真理:你知道的越多,你所能传达的也就越多。而当你做出创作决定的时候,请你一定站在选择和责任的高度上去处理。
你的故事,如果别人读完,觉得不真实,或者不接地气;或者你创作过程中,写了几十页,就编不下去了,觉得没东西可写了;你写作的过程中,没有灵感了;你不知道人物要做什么,你不了解你的人物;
以上问题产生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了解的还不够多,你搜集的资料还不够多,你采访的人还不够多。
我清晰的记得,高满堂老师曾说过,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你必须实地走访调查,采风,这样你会发现,生活比小说更荒谬,更幽默,生活比电影电视剧更有戏剧性,生活中的人物比小说中的人物更鲜活有力。高满堂老师说,他写《闯关东》的时候,搜集的资料一麻袋,每天找老人聊天,听过去的故事,后面在写剧本的时候,素材和灵感多到用不完。
你去阅读,永远都是第二手资料,你去采风,是第一手资料。
大量阅读资料,搜集资料后,写出的剧本是合格品;
大量采风,实地采访调查后,写出的剧本是高分的。
【动作即人物】
没有冲突就没有动作,没有动作就没有人物。动作即人物,一个人的行为表明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画张图,来定义主题,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动作】
分为有形的动作和情绪的动作。简单来理解,有形的动作也就等同于《救猫咪》中说的外部动作,比如追逐戏之类的,和外部事件相关联。情绪的动作,等同于《救猫咪》中说的内部动作,也就是内心的活动,和内部事件相关联。
【人物】
上图中,人物下面两个分支“明确其要求”“动作即人物”
明确其要求:就是说设计好人物的戏剧性需求
动作即人物,刚刚解释完。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