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人生

    有这样一个小实验:将一个圆形的纸片等分成五份,并涂上五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将它快速的旋转起来,惊奇的是五种颜色最后竟呈现为一种颜色——白色。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历经大苦大难、大喜大悲,体味了酸甜苦辣之后,人生也将会呈现为一种滋味,那就是淡,一言以蔽之,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这种平淡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对人生的一种领悟,一种释然,这种人生态度归于人们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与诚挚的爱。

    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文献中,看过不少凄美的故事,聆听过许多先贤、前辈的教诲,而让我内心难以平复的莫过于在离乱背景下的人们。在经典传奇《桃花扇·逢舟》一出中,李香君的母亲李贞娘、苏昆生和侯方域在战乱中,在异乡的舟中相逢。李贞娘面对此情此景,感伤之情油然而生:“妾心厌倦烟花,伴着老兵度日,却也快活,不意故人相逢,竟惹一天旧恨,你听那涛声阵阵,今夜哪能成寐?”是啊,今夜哪能成寐!他们在战火纷扰中,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往日的高贵与尊严,在毫无人性的战争中变得平庸与卑贱,而那安于平庸与卑贱之后的内心,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份凄凉、心酸、无奈,或许还有释然吧。而故人相逢却又将这份忘却的情愫唤起,怎不伤感?在这之中,也有历经战乱,对人生有着透彻领悟之人,他们就像杨慎《临江仙·滚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所描写的“白发渔樵”一样,惯看秋月春风,体味着历史的变迁与朝代的更替。在《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中,道人的一句话:“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点醒了李香君与侯方域。战乱之中,哪有家,哪有国啊。张养浩那句话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对于百姓来说都是劫难啊。在《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白发渔樵”坐观沧桑、细数兴亡图。悲欢离合、兴亡变迁,让人生的体味,变得更加沧桑,也变得更加真切。我想,只有那些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最懂人生的意义吧。

    英雄,是千百年来传颂的一个话题。然而谁知在英雄的背后,是何等的悲怆与苍凉。在这份情怀之下,隐藏的是对人生、对历史深沉地感悟。在元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架着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这是何等悲壮的英雄气概啊!关大王站船头,周仓站在其身后,望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周仓不禁感叹道:“好水,好水啊!”关羽却说:“这不是江水,这是二十年来流不尽的英雄血。”从桃园结义到三分天下,这期间南征北战,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一段段往事涌上心头,历经沧桑才懂得岁月,才能面对这滚滚的江水慨然叹到“这不是江水,这是二十年来流不尽的英雄血”。英雄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或悲壮或苍凉,都始于对人生真切的体味之中。

    面对赤壁旧战场,曾经的血雨腥风,纷纷战火,而今在苏轼这里都化为平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不如,“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嘱”“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青梅煮酒论英雄,不如把酒临风于明月。此中真意,非对人生有大彻大悟之人不能体会,而这正是苏轼被贬黄州,在人生低谷之时所感。

    最是欣赏那些淡泊、宁静之人,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真谛与人生的大义。一壶浊酒便可以笑谈古今,一杯清茶便可以畅叙幽情。人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然而心中的那泓淸泉里不能没有光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