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也忙忙,我是隔壁老王,
风停了,雨停了,你又觉得你行了。
首先,对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说,双节快乐。一年一度的朋友圈摄影大赛又开始了。第一天睡一天,第二天起来浪,不知不觉已经国庆第三天了,你吃月饼了吗?
又到了毕业季,有人保研到了很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有人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也有人只能默默的参加校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还有人努力创新创业,开拓自己的新的事业,打造新的平台和新的职业发展之路。说不迷茫是假的,这个年纪的我们总是忙忙碌碌,也不知道毕业后的出路,毕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失业,是分手,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细思极恐,莫名感到前途堪忧。鸡汤总说你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基于对未来的憧憬,在你好没有确定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先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闲来没事,也开始抚平浮躁的心,细细品读余老先生的《文化苦旅》,以前总是觉得要多写写书评、影评,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以及逻辑思考的能力,也没有坚持下去,有时候也是懒,断断续续的更新推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正在香消玉殒。余老追随文人骚客的脚步,寻觅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西北到中南,从中南到西南,走南闯北,一路走来,既艰辛又痛苦。随便翻翻,乍一看,以为《文化苦旅》是一本中华大地的旅行游记,但却不然,文中借古讽今,引经据典,讲述着一个个小故事,诉说着文化返璞归真之难,回归祖国怀抱之苦,旨在呼吁对文化的保护,每每看到这样的文字内容,我便心如刀绞,痛心不已。看完之后让人愤懑,也让人惭愧,更让人惋惜。
中华文明的历史俨然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导致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即便能够长久保留的也是有功能性的遗迹。作为飞天的后人,我们国家、企业家们、收藏家们以及海外有识之士,奔赴海外,远渡重洋,不遗余力的“赎回”过去遗失的一件件文物。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先人的巧夺天工,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直到失去后才懂得它的可贵。世间的悲剧大都和金钱有关,也许是眼前利益的蛊惑,抑或是人性的扭曲,或者说是道德的沦丧,王道士以极少的钱财,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卖给了外国冒险家,千百年的文化遗产,我们并没有好好珍惜,更没有合理的机构以及相关的法律来保护它们。
因此,文化艺术才会那么轻易,那么廉价地就拱手相让给他人,西方人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只为运回莫高窟的几幅书画,几箱文物。难道我们没有人去保护它们吗?有啊,但是东西很多,运费有点小贵,当时的中国是穷啊,他们又犹豫了。相比之下我们对祖国遗产的保护,还没有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地步。当然,就算把莫高窟的“文化输出”全都怪罪在一个道士身上,也无济于事,就算让它留在中国吧,可能还会有千千万个“王道士”会悲剧重演,我们今天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化艺术,而是一种烘托文化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在中国,永远不缺乏有识之士,总有一些人会站出来,坚持变法的决心,捍卫民族的尊严,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其决心真让人肃然起敬。
“戊戌六君子”之死,谭嗣同慷慨就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在建筑界有这样一句话,错批一人,中国丢失了很多名城,建筑学家梁思成毕生致力于古建保护,很多古建筑到现在还存在,都有梁思成的功劳。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说拆了北京的城墙,拆了背景的城楼,就像完了他的肉,削他的皮,他说对古建这样一种粗暴无情,让他无比痛苦。我们应该感恩他们,感谢那个时代,还有这样的人勇于站在风口浪尖,饱受舆论的摧残。
《文化苦旅》从敦煌艺术、书法艺术、语言文化等多角度多方面,全面解读了中国文脉的流逝,笔者也不多加赘述。其初衷是唤起大家对文化遗产流逝海外的关心,唤醒大家保护文化的意识。近年来,随着各界对文物和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遗产与古迹保护,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电影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被广泛关注,《我在洪洞修壁画》的最美壁画的热烈讨论,《唐十八陵石人石马洗澡,千年包浆被清洗》网贴的疯传,成龙的电影《十二生肖》的正能量,也正在潜移默化的激励着我们,并一点一滴的 改变着周遭这千疮百孔的世界。都可以看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我们的文化遗产,关注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背后的出发点。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G20二十国峰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的中国是强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变得举足轻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继承并发扬蕴含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核,而对于文化的奥秘和文物的传承和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