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八、數數觀察(分二科) 巳一、徵【云何數數觀察?】 這是第八科「數數的觀察」分二科,第一科是「徵」。這個第八條叫做「數數觀察」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徵」。 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依尸羅」,第二科是「依作意」。依尸羅,依這個戒法來說,來解釋這個「數數觀察」分二科,第一科是「標」。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依尸羅(分二科) 未一、標【謂依尸羅數數觀察惡作不作,數數觀察善作而作。】 「謂依尸羅數數觀察惡作不作」這是說這位修行人他根據佛的戒法,佛所制定的毘奈耶的戒,去數數的一次又一次的去觀察這件事。觀察什麼呢?「惡作不作」觀察這件事。「數數的觀察善作而作」,觀察這件事。就是這個「惡作你不要作」,「善作你應該作」,但是經過數數觀察才這樣子的,是這樣的意思。《披尋記》九四五頁:《數數觀察惡作不作等者:嫌惡所作,是名惡作。若犯所犯,惡作定生。由是說有惡作罪聚。攝事分說:由五種相除彼所生五種惡作。乃至廣說。(陵本九十九卷九頁)是名惡作不作。與此相違,若有所作非惡作攝,是名善作。於此善作應勤加行,是名善作而作。》 「數數觀察惡作不作等者:嫌惡所作,是名惡作」。這解釋什麼叫做惡作。這個「嫌惡所作」,我作了這件事以後我就後悔了,我不高興我作了這件事。這個「惡」,不念惡(俄)念惡(勿)。「嫌惡」的意思,是名「惡作」。這個「惡作」,換一句話說就是後悔了,後悔自己作的事情,不應該作自己悔恨,叫做「惡作」。 「若犯所犯,惡作定生」若是你毀犯了所犯的戒,你受了這樣的戒,你現在違犯了。犯了以後,你這個後悔的心一定會生起來,不應該犯戒!「惡作定生」。 「由是說有惡作罪聚」由於你犯了戒,你有悔恨了那麼你這表你有「惡作的罪」,作錯了事情一樣一樣地積聚下來有很多罪,這就叫做「惡作」。 「攝事分說:由五種相除彼所生五種惡作」。在「攝事分」,現在這是「本地分」。這個在攝事分的《瑜伽師地論》裡邊那上面說:有「五種相」,這五種法,你學習這五種法就能夠滅除去「彼所生五種惡作」,那五種惡作就被破除去了。「乃至廣說」。那五種法在(陵本九十九卷九頁)。這是兩種,兩種兩個五,一個五種惡作一個是破除去五種惡作的五種法。這是兩個五種在九十九卷九頁那裡面已說了。 「是名惡作不作」就是不會後悔了,破除去惡作以後你就不會後悔了。 「與此相違,若有所作,非惡作攝,是名善作」。這是與惡作不同的。「若有所作,非惡作攝」那麼與後悔的事情不一樣的,就是我作了這件事我不後悔,那應該是屬於善,屬於有功德的事情「非惡作攝」不屬於惡作的,是名叫做「善作」。「於此善作應勤加行,是名善作而作」。你應該精進地努力作這些功德有意義的事情。這樣子這個文的話:「惡作不作,善作而作」是這樣意思。前邊是「標」。 下面是「辨」,辨就是說明。未二、辨【於其惡作不作不轉,於其善作不作不退。】 就是這樣意思。看這個《披尋記》解釋。《披尋記》九四六頁:《於其惡作不作不轉等者:未生惡作令其不生,是名惡作不作不轉。於未得善雖或未生,然於已得住不退失,是名善作不作不退。》 「於其惡作不作不轉等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未生惡作,令其不生」沒有生起的這種悔恨的事情,那我再不要作這種事情,那叫做「惡作不作不轉」。「惡作不作」就是這種有罪過的事情沒有作,沒有作你就永久不要再作,這是「不轉不生起」。「令其不生,是名惡作不作不轉」。 「於未得善雖或未生,然於已得住不退失,是名善作不作不退」。第二句是什麼意思呢?「於其善作不作不退」怎麼講呢?就是「於未得善」這樣的善法你還沒成就,所以就是「善作不作」。「雖或未生」然於已得的善法,「住不退失」我不會再退墮。我金剛經背起來了,我一直的再背,如果你不背,不背就退下來了,這樣的意思。「於其善作不作不退」是這樣的意思。【於其惡作作而棄,於其善作作而不捨。】 這又一個解釋。看這個《披尋記》。《披尋記》九四六頁:《於其惡作作而棄捨等者:惡作作已。速疾悔除,是名惡作作而棄捨。善作作已數數修習無忘失念。是名善作作已作而不捨。》 「於其惡作而棄捨等者:惡作作已」已經作了,「速疾悔除」要迅速地懺悔,這個過失把它除滅,是名「惡作作而棄捨」。 「善作作已,數數修習,無忘失念」這個有意義的事情作完了以後還繼續的作,一次又一次不斷的作「無忘失」,你的念一直能夠憶念這件事而不忘失,是名「善作作已,作而不捨」。這是依「尸羅」來解釋這個「數數觀察」是經過數數的觀察思惟,使令自己有這樣的智慧能改善自己「惡作不作」,善作一直的有「善作不捨,善作而作」。 下面第二科「依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標」。午二、依作意(分二科) 未一、標【又於煩惱斷與未斷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數數觀察。】 又這個修行人,常常的用功修學戒定慧,修學戒定慧你的成績怎麼樣呢?什麼成績呢?就是於煩惱是斷、或者是沒有斷。這個自己的煩惱是斷、是沒有斷?要怎樣才知道呢?要「觀察作意增上力故」就是由於這個觀察的作意的力量,用它的力量常常觀察自己,「數數的觀察」不能夠說一時,觀察一次不可以,是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因為這個煩惱有的時候它不動。比如說這個人並沒有斷煩惱,但是他現在煩惱不動,就好像斷了好像滅除了。這是一時的一種相貌,再過一個時候再觀察又可能煩惱又動了,那你才知道煩惱沒有斷。如果是只觀察一次這是不準的不能為準的,所以要數數的觀察。這是「標」。 下面第二科是「辨」。未二、辨【若知已斷便生歡喜,若知未斷則便數數勤修正道。】 因為你一次又一次常是這樣子來反省自己,你就會知道我這個煩惱是斷了。「便生歡喜」你心裡生歡喜!我修止觀沒有白辛苦了,這個煩惱是不起了,便生歡喜。「若知未斷」唉呀!我昨天沒有動心今天動心了。或者也有輕重的不同。「若知未斷,則便數數的勤修正道」這樣子就不會有增上慢的這個問題。這是依作意來觀察自己,來檢查自己,這樣意思。辰九、無有怯弱 巳一、徵【云何無有怯弱?】 這是第九沒有「怯弱」這樣的心情。巳二、釋【謂於後時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未知未見未證得故發生怯弱。其心勞倦其心匱損,彼既生已而不堅執速能斷滅。】 這是說這個修行人他的計劃,他心裡面預先給自己留一個計劃。說我現在是不及格,但是我繼續努力我在將來,或者我三個月內,或者我在這一年內「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我應該知見。「應證得中」,這個「知」應該說是心,「見」應該說是慧。我能夠由我的內心,由我的智慧認識到這個程度。「應證」就是要成就了。「知見」應該是在學習中,這個「證」就是經過修行而成就了。比如說我想要得三三昧,空無相無願三三昧,我在這一年內我要得三三昧,「應證」。這是將來、後世,不是現在是以後。「於後時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未知未見未證得故」當然我現在是沒有,我現在沒有成就,沒有成就的時候呢「發生怯弱,其心勞倦。」心裡面感覺到我能成就嗎?心裡面有一點怯弱,有一點感覺到唉呀!我不及格、我不行,其心就是勞倦了。「其心匱損」因為經過勞倦了,心裡面就沒有力量了,這個力量就損耗了就減損了。或者是我計劃我將來成就那麼就開始行動,行動的時候心裡面辛苦了,唉呀!我不行我不行,就是這個意思。 「彼既生已而不堅執」說是這件事,你若長時期的努力這件事一定會成功的。所以你計劃成就的功德,如果出現了的話「而不堅執,速能斷滅」。出現當然多數是逐漸的,多少有一點消息。比如說是你靜坐想要得三三昧,很久都沒有消息,但是忽然間,可能到了一百天以後了就有消息了,有多少好消息了。不是完全成就有那麼一點好消息,這就是「彼既生已而不堅執」。不堅執自己,我不行我不能成就,就不會這樣。「速能斷滅」很快的就把這個怯弱的心斷滅了、斷掉了,這是這樣意思。這一段的文,就是告訴我們鈍根人,修行困難的人,你沒有成就的時候不要「怯弱」,繼續努力終究會有好消息。是這樣意思。辰十、離增上慢 巳一、徵【云何離增上慢?】 這第十科,第十法怎麼叫作「離增上慢」呢?巳二、釋【謂於所得所觸所證,無增上慢離顛倒執。於真所得起於得想,於真起觸所於觸想,於真所證起於證想。】 這上面是說:譬如這個人計劃要得色界四禪,色界四禪現在成功了,成功了要離增上慢。怎麼叫做「離增上慢」呢?「謂於所得所觸所證,無增上慢」。這是三個字,一個是「得」、一個是「觸」、一個是「證」。或者說是初禪名之為「得」,二禪名之為「觸」,三禪四禪名之為「證」。或者是初禪二禪名之為「得」,三禪名為「觸」,三禪的樂,輕安樂特別殊勝稱之為「觸」,四禪名之為「證」。「無增上慢」你不要有增上慢的心情。「離顛倒執」就是遠離錯誤的執著。 「於真所得起於得想,於真所觸起於觸想」就是如實的這樣去認識它。「於真所證起於證想」,那麼這就叫做「離增上慢」。從這些文字上看不是少數人不歡喜多學習佛法,不歡喜深入經論,不歡喜這個事情,我少少的學一點就好了,這樣子就夠我用了。但是實在是認識的不夠!所以就努力的修行,努力的修行有成就了就容易有誤會。得初禪以為是得初果了,得二禪三禪四禪就認為是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那麼就變成了增上慢。他修行真實是有成就,但是認識錯誤了,那麼就變成增上慢了,變成了顛倒執著的人了。現在這裡說你不要有增上慢「於真所得起於得想」,真實得的是初禪而不是初果,得的是二禪三禪四禪,而不是二果三果四果,你能認識它真實的相貌,那麼就沒有「增上慢」了。當然這就是要多學習才能知道的。卯五、結【如是十法,於樂修學諸瑜伽師所應修學。初中後時恒常隨順無有違逆,是故名為隨順學法。】 結束這一大段。前面說這個十法,對於這個歡喜修學諸瑜伽師所應修學的「初中後時恒常隨順」。初開始修學乃至中間及後時「恆常隨順不要違逆」,不要違背了,隨順戒定慧的這個法門。「故名為隨順學法」。前面是第六科。(20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