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林区,在父辈到来的时候,那时候,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不到牛羊,只见到处是野生动物的,原始森林的地方。
这里的人来到这里主要从事的工作就是伐木,这里一开始就是吃公粮的,但父辈们可没有丝毫城镇户口的优越感。那时候极其艰苦,人们刚刚踏入原始森林,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想象一下,人们拖家带口,住在一顶四处透风的大帐篷里,零下三四十度,只靠一个大火炉取暖,烟熏火燎那该是怎样的感觉体验。而且,那可是几十人的大公铺,都没有私人空间。后来,人们才开始慢慢建房子,每家每户分开。
主要还是这里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吧,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不适合农业生产,所以大家都是林业工人,靠山吃山。工作的时候靠工资,退休了要领一分养老金。
这是林业工人第一代的生活模式。在这种氛围下,几乎没有其他。
我父亲50岁退休了。林区工人艰苦,那个时候国家有政策,只要你愿意,过50岁就可以申请退休。父亲领一分养老金。自己干一分副业,生活悠哉悠哉。也算安度晚年。
有一年,林业局通知,林业工人退休职工家属,每人交一万多,两万多块钱,就可以领取一份养老金,当然,这些都是自愿的,交完养老保险,母亲当月就领了400块钱养老金,现在母亲每月可以领养老金2200块钱了。这些钱足够她平时花销啦。
而那些没有交钱的老太太,就比较尴尬,她们需要儿女供养,或者领低保金了。只因当时舍不得一次性交两万块钱,他们舍不得。
在我们这里,人们的观念氛围就是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必须有一份养老金。所以,当林业禁采伐以后,许多下岗职工,依然咬着牙坚持自己缴纳养老保险。
现在人都往自然环境好的地方迁移,我也成为其中一员。我们这里大凡有条件的都会到盟所属地,乌兰浩特购置房子,乌兰浩特海拔200米左右,气候适宜,冬季最冷也就零下20多度左右。很多农作物都能生长。这里有很多农村人。
到了这里,对于我这个在"北山里"长大的人,简直是太好了。虽说山里与这里只相隔几百公里,但冬季温度可相差十几度。相对暖和。
对于海拔1400米,寒冷季节里,动辄就是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这里只是零下十几度二十度,这种感受太美妙了吧!就这样,也过起了候鸟的生活,冬季到乌兰浩特,夏季回山里。
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有所不同,有单元楼道里的邻居,据他自己讲他手头有一百五十万存款,但他们夫妻40多居然没有交养老保险,这让人很不理解。但他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钱还是握在手里比较保险。这让我很是惊愕。也许这就是环境不同造就的思想观念不同吧。
看到过一个自媒体博主,他算了一下,各种公式推演,说缴纳养老金,要到80岁才能回本,所以他不建议缴纳养老保险。要靠自己养老。
当年,我母亲如果不交两万块钱,她就不会有每月两千块钱的收益,当年,她每月400元钱,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养老金也涨到两千多块钱了。当初的两万,不知翻多少倍。那位博主是按静态模型算的。他没有看到养老金也是年年上长的呦。
人总会老的,老了,你能靠谁?俗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当你失去了劳动能力,你的积蓄没有增值,慢慢也会耗尽,你该怎么办?再说,如果没有投资增值能力,积蓄也会坐吃山空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要有个长远规划,尤其养老问题,这年轻时候就应该想到。即使再难,也应该咬咬牙,交一份社保,将来有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