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走进《易经》之四十一


《易经》杂谈之四十一(1030)

怎样理解医易同源?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充分汲取了《易经》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为了一门具有很高理水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等,则都与《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

《周易》与天文历数有怎样的关系?

古以卦纪年,两卦值一年,六十四卦恰值三十二年。《易纬·乾凿度》说:“法于乾坤,三十二岁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坼,复于贞也”。就是说,每年两卦合一岁周天之数,即三百六十度。三十二对卦值三十二年即为:360×32=11520(策)。所以《系辞》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的说法。

此外,八卦的先天图和后天图是纪理天文、历数的总结,反映了天体运行规律即年、月、日、时各个周期。由此可见,古人正是应用易卦反映了宇宙万有客观规律。故《系辞》曰:“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