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算起来,我也是在农村成长过的孩子,蹲过旱厕睡过火炕,扒过苞米喂过驴羊。可是阔别几年再回乡下,还是迷失于这里的尘土和味道。在国外旅行生活简单却也现代,德国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搓衣板为何物,而中国农村,甚至不必偏远,还在烧火做饭洗衣种田里度过每一天。
那么一江之隔的朝鲜,就像中国四十年前的样子。为了耕作,也为了防止企图偷渡者藏匿,苍绿的树木被砍去,黄一块绿一块的作物分布在大于四十度的斜坡上,像是在山体上打了奇怪的补丁。
房子的建材只有土,草和石头,窗框和门框是木头,黑洞洞的窗洞门洞怔怔地盯着隔岸的中国,没有窗纸或门板,更别提玻璃。而这里是北境,刚入十月就已经秋凉。
沿岸每隔不远,便有一座暗堡,堡垒共两层,一层埋于地下,供哨兵生活休息,一层耸于地上,可以站岗放哨。说是堡垒,其实只有小小一座房子,在连绵起伏的山里,渺小而苦涩。像是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弱小,然而抗拒,但又瑟缩。
生命有很多循环,我的其中一个就是在探索其他文化和追寻本土文化之间切换。第一次AIESEC项目接触到活生生的外国同龄人,只是惊异于个体的不同。第二次AIESEC项目里固有观念被打破,于是发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经久形成的差异,才是个体差异的根源。大三去澳门,去台湾,去葡萄牙,后来去俄罗斯,体验完全不同的外港或西方文化。
我想我是越来越西化了,但穿插其中的回归中国乡土,让我重新认识,也一直保持着某些民族特性。很多时候,尤其是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发现,这些特性最是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