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发了推文之后,有位读者私信我分享了他的一些经历,让我忍不住顺着这条路再多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礼拜下班回家我一直在思考,过去所听到的那些教导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
就像任何的成长一样,越往后越需要自己花时间心力去思索和消化目前接受到的任何消息和价值观。
我想这些思考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如果你觉得我“错”了,那就求祂怜悯我,让我走回“正道”吧~不过如果这些分享能引发你对教导的思考,那就再好不过了。
-
在信息分享的时候,讲员通常都会把某一个事件进行拆解,并针对事件发生的人物做出一套属灵层面的评价。
我曾听闻他们评价夏娃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祂的话才一下子被蛇诱惑,而亚当也没有坚持正确的立场,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以及雅各是因为太自大才招致被哥哥陷害的下场;
还有不看到祂那钉痕的手就不相信的多马小信……
受到这些教导的影响,我在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很正面地看待这些人物,也是最近我才强烈地感受到,原来这些主观的属灵教导还在深深影响着我。
而当初之所以自然而然地接受,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这个部分还不熟悉,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吸引自己的观点,也可能是因为教导的人是长辈,认为他们的认知肯定比自己要丰富,所以就这么相信了。
但当我自己越来越深入这份信仰后才发现,好像有点怪怪的?
所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吸收、去释放是很重要的,就算这个想法是不讨人喜悦的、或是在别人是错误或是很匪夷所思的都没关系。
因为只有自己分别时间去亲近祂,这个信仰才真正是“我”的。
-
以前在灵修的时候,总会写下类似“这个做法真的很不属灵”“他怎么这样……”的话,但现在更多地只是不加任何感想地去读,并不做出任何评价。
毕竟作者只是陈述事件,所有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都只能以第三者的角度去揣摩;
况且,这本书并没有24小时全天候的记录一个人,所以以一个单一事件去评价一个人确实有失偏颇。
这样的转变让我更加理解当时人们的软弱,也不再自视甚高地去评判里面的角色。
我更加以一生为一个维度去看一个人当下所做的事,或许当时的他有一些“不蒙祂喜悦”的行为,但我并不觉得那是“错”的,甚至乐观地觉得这不就是神彰显能力的地方嘛。
总的来说,就是感觉自己少了一些“审视”的包袱,心态也变得更好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祂当初不希望亚当夏娃吃分别善恶的果子的原因,很多纷争和思想,就是从分别了善恶对错,或是对所谓的善恶对错有不同理解才产生的;
但也确实是因为有了对善恶对错的定义,我们才有了同情心、正义感这些或许对自己没什么用,但能帮助到他人的情绪呀。
退一万步说,要不是亚当夏娃当初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诸位现在不是也没办法评价这些人物了吗~
-
有些事会让JDT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理反应,只要一听到这些事我们就会警铃大作,先是把教导和经文翻出来,再强装镇定地“听从指示”。
托“教导”的福,我们再也不能轻松地不以信仰为出发点去看待和讨论这些事。
我们的做与不做,支持与反对的大前提都是一样的:
这是祂说的,这是对应的经文。
我想到在伊甸园里,亚当、夏娃和蛇的对话,当蛇问夏娃为何不吃那果子的时候,她也是这么回复蛇的。
然后事情的发展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蛇说不一定会死,他们相信了,然后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
在现在的我眼里,如果一个人在回答别人的质问的时候,只能给出“这是祂说的,这是对应的经文”这一个原因,那对他而言这个教导就只是一个律法。
律法就是“不能吃分别善恶的果子,吃的日子必定死”,它只会带来死亡,让人感到恐惧战惊。
律法不会带给人商量的余地,也不给人选择权;人要想脱离,无非是律法消失,不然就是不在律法的管辖范围里。
试想一下,你原本这么做是会死的耶!但突然听说这么做不会死,难道你不会跃跃欲试吗?不瞒你说,我应该会。
所以比起因为“理解错祂的意思才一下子被蛇诱惑”这个解释,我的观点是夏娃只是感受到自己被律法辖制住了,即便祂对他们只有不准吃分别善恶的果子这一条要求。
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有那么多JDT看到现实与教导相冲击的时候,内心都充满着挣扎,或是在挣扎过后像夏娃一样放下所谓的教导的原因。
当教导只围绕着教条,那么就不是教导,而是叫人跌倒了。
一个人若没有“主动不这么做”的动机,一旦被质疑就很容易被带跑偏。
或许,下次在接受和拒绝以前,先把所谓的“教导”往后面放,先问问自己行为的目的是想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又是为了什么而这么做?
通俗点说,你可以不需要引经据典,就能够说明白自己为什么做/不做吗?
毕竟当一个律法若只是美其名曰教导,那对于人来说只是徒增惧怕和条规罢了。
-
一个信仰的教导应该要有建造生命、帮助我们藉由信仰建立属于自己的健康的世界观、以及拥有感到被爱、敢于去爱的能力,而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规定的服从者。
我想这也是人子为什么要来的原因。祂来,是为了缓解我们身上的重担,而不是感觉身上被更多的枷锁捆绑着,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都是。
这世上的考验越来越多,需要拯救的灵魂也越来越多,我们没办法永远待在同温层,也没办法一直在舒适圈里抱团取暖。
不是所有拒绝的对象都是试探,我们抵御的很可能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心。
我鼓励各位一直问祂问题,不理解祂的作为甚至有着与牧者不一样的思考,只因为我相信这是一份经得起考验与质疑的信仰,而我们的心也会在不断的询问与得到的解答中变得坚固。
别怕,要相信我们的思想和信仰会在碰撞后得到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