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的事太多,该如何抉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学习概率论的知识共读过程中,永澄老师用一个早晨讲自己在暂停共读《思考,快与慢》,转而作出学习概率论知识的决策是错误的,并详细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策略。

因为当初在考虑学习概率论知识是为了解决共读中出现的关于概率论知识的问题,想要把共读群激活,并以此形成自己的思路:了解概率论结构,以我为主,选定内容,大家一起学习。

在这过程中,虽然有学员发现问题,可学员并没有指出,是因为觉得老师讲的是对的,并且也想看看最后结果是怎样。

当初自己想过自己的思路是否有问题,如果找一位数学老师来讲是不是更好?造成自己反复掉坑的原因是没时间思考。

现在反思才发现掉坑:资源不足,目的太多。即想通过概率论知识共读,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一,把概率知识补全,形成新的表征,构建全新的框架,从而达到边际成本递减;

二,激活全群,并从中找出三至五位全新的伙伴一起成长。

这就陷入了一个方式中:想通过一件事,整合若干资源,达成多个目的。自己认为整合用不了多少时间、多少资源,实际上最后未成功,用了资源、时间却未见效。

由于整合前未深入思考,并做前期推演,之后才能够整合完成;整合完成后还要在具体扎实的点上投入行动,在行动拉演的过程中,还要有资源往里投才能完成。

这就给整合目的带来的巨大风险:

1. 想不清;
2. 忽略主要矛盾。

当初是因为看《思考,快与慢》受阻,才转而学概率论的,可问题是自己需要,用户也需要概率论吗?因此,从一开始,黄金思维圈的why以及背后的假设错了,才会导致后面的思路也错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我们的现状(B点)一定不如假设(A点)好,怎么办?反思与复盘!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反思与复盘呢?

站在B点(如图)反思:

1.A点在哪?(起点到A点这部分原来的想法)

2.怎么从起点走到B点的?(怎么走到这一部的呢?)

3.A点与B点的差距在哪?

4.反思差距背后的假设是否对?

5.如果假设对的话,以后怎么用?如果错的话,怎么调?

反思一定要从目的和底层模式上下手。

老师在谈到他掉坑的原因是在目的整合时,直觉一直在说:“我只想这么做。”

这种深陷在过往只想快速做事情、做事情的模式中,无法升级,就会陷入小空间,无法成长。

因此,针对重复出现的问题,如果在原有维度上思考则无法解决,只有升维,即:

要么投入新资源;

要么投入新认知。

其目的就是与原有认知不在同一个认知体系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快速做事情这种模式本身有问题,而是说模式没有对与错,只是看你怎么用。对年青小伙伴来说,这种模式可以用来探索世界;对于思考者来说,想清楚再做,用事前弥补代替事后弥补。

同样对于A点与B点,事前推演就需用大时间准备,即思考:

1.问题是什么?

2.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可解决这个问题,且是最小解决方案?

3.这个方案一定是最高效的吗?

4.这个解决方案做过吗?如果没做过,很有可能是风险大坑。

5.能不能找个高手看看呢?

做事前计划过程中,如果想做个好的猴子,不停耕作,就能饿不死。如果想做个好的人类,不一定做事情、做事情,做个不停,而是想事、想事,想准了再做,然后做到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些文字是写给自己的,为了梳理思路,找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之所以没有设为私密,是觉得万一有某个读者无意中看到了这...
    高大白real阅读 5,016评论 2 10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这...
    我是张小神阅读 6,091评论 1 5
  • 每日反思之八大习惯: 一、积极处世: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需要积极 *只有了解事实才有真正的积极 ...
    抱朴居阅读 2,361评论 0 0
  • 1.写什么 日常生活中有启发的事情,电影或电视剧的一个桥段。每天听本书,或者书籍 2、怎么写 核心,如实的记录过程...
    胖师爷阅读 8,485评论 2 28
  • 很多朋友手机的使用频率甚至超过电脑(比如我),浏览网页发现一些精彩的内容,截个屏分享一下;聊天中好玩的对话,也截个...
    App4us阅读 4,22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