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自古以来就被赞颂,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红颜多祸水。
前几日,网上曝光一则"台湾美女作家自杀身亡〃的新闻,一时间在网上掀起一股热潮。故事很简单,但是内容却十分悲凉。作家林奕含在高中求学时被狼师诱奸,后来陷入忧郁症的痛苦折磨之中,成年后写下自传式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最后自杀身亡,年仅26岁。
关于幼女、少女性侵害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它已然成为小说、电视、电影的敏感性题材之一。小说《白夜行》里的唐泽雪穗,《素媛》《熔炉》里无辜的小女孩。她们其实只是社会万千现象里的一个缩影,现实往往比小说、电影里的情节更加残酷。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这种社会事件曝光时,所有的矛盾、压力全都灌输给了受害。无数所谓的"吃瓜群众"都把矛头对准了女孩,评议女孩儿的不检点。在小女孩儿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这将被视作一个不可拂去的污点,甚至有些思想行为偏激的女孩儿会选择自杀来挽回自己的"清誉"。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不尊重,是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诟病。
"程朱理学"中压迫妇女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荼毒深重。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女性本就处于弱势地位,孔子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男尊女卑";亚里士多德"男人提供形式,女人则仅贡献质料"都深刻反映了女子的社会地位之低。
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书中所描写的女性形象性格鲜明,秀外慧中,如八面玲珑,精通世事的王熙凤;美若天仙 ,细腻敏感的林黛玉;温婉大方,善解人意的薛宝钗。她们哪一个不是优秀聪敏的女子,但最终都以悲剧收尾,体现女性之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曹公写红楼贾、林、薛三人的爱情纠葛时最终仍然痛拆宝黛,将符合封建社会女子标准的薛宝钗嫁与宝玉,而将富有叛逆精神,追求爱情自由的林黛玉交于死神。真是可悲可叹!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行为、社会习俗向现代化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年代里人们对女性的看法也逐渐改变。"废止缠足""建立女子学堂"这些法律条文的颁布,给予了女性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解放。但是五千多年的传统,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岂是一时之间能消磨殆尽的?在中国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女性仍然如牲畜般屈辱的活在人世,任人奴役。上海一直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大都市,思想最为开放、活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文坛上有一位最为风光的女子,她就是张爱玲。在她写给胡兰成的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这句话很美,但美得让人窒息。
像张爱玲这样静穆冷漠、清冷孤傲的女性,她用她那颗细腻敏感的心感知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她感受到中国女性身上一直存在着一种附着式的精神人格,缺少原始的野性和活力。我亦认为女性的美不一定要依靠男性的赞美和承认而存在,女性自身的魅力是依靠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而散发的。例如张幼仪,林徽因,苏青和萧红这些民国女性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她们丰富而又曲折的经历练就了她们独立而坚强的人格。那些往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红尘中,而她们的精神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把目光放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这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歧视女性的蛛丝马迹。清华大学的颜宁教授曾在一档节目里与主持人撒贝宁争论过女科学家的问题现代人大多认为科学工作者多为男性,女科学家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冷漠不近人情。实际上在男女平等的今天 无论是男科学家还是女科学家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女性科学工作者。在这个社会上女性和男性同样优秀,只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有些女性在工作领域做得极为出色,却被冠以"女强人""女汉子"的称呼,而且大多数事业有成的女性,她们在事业巅峰期往往会产生一种空虚感,她们认为自己没有兼顾好家庭 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独立女性的悲哀。
守望着,期盼着,女性有一天也会被社会真真正正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