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上完课之后赶快回家,听老梁读书会第56期诗云老师分享《把课改当方法》。
当我打开电脑的时候,杨老师已经讲到了北京11中学校,李希贵校长的课改,他的走班制教学我也看过一点,确实很令人振奋,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服务于学生。始终把人放在教育的中心。这个学校把从关注于集体到关注于个人的转变。落实到位,充分给他们自主空间,建立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学校生态诊断制度,从学生的眼光来判断学校生态。在每一个领域都关注学生的感受。就这几句话,我就觉得是一种高层建筑。的确,教育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可惜呀,我们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就算是感受到,除了讲一些他们不太愿意听的道理之外,这里面也含有很多原因造成,比如说家庭教育呀,个人身体素质,周围环境等等。
我的收获之一:选择是一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选择中才能学会选择,但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孩子们的选择权通常是被成人代替行使的。的确如此,本来上学是自己的事,现在的教育变成了上学是自己和家长的事,是老师的事。反思自己:放手孩子,让孩子自己担起自己的学习这件事,需要我帮忙时,要说。放手学生,让他们去讲,虽讲的慢,讲不好,但要相信他们能讲的一次比一次好。
收获之二,减法思维重塑教学。少就是多。哪些问题可以不提?哪些错误可以不予回应?哪些教学目标可以删除?老师确实容易被教材束缚,被教案束缚,被成绩束缚。老师的思维也就被束缚了。老师的思维很容易僵化或固定。但学生不会,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让学生敢说,我们愿意倾听的一个课堂氛围。将学生的思维转化为可见,可听,可感的迸发创造性的课。好课堂是这张名片。好课堂里出故事,好课堂出性格,好课堂出精神,好课堂出素养。
课改就是课程改革的简称。课改的完整路线图是课改一一改课一一课改。改课是通过课堂改革来解决课堂上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从教20多年不断地听到课改,从杜郎口到洋思模式,还记得第一次听领导讲杜郎口模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在黑板上写题,确实调动了很多人的积极性,不让老师讲那么多,让学生讲等等。而且我也尝试着开始,那时候年轻有想法,想改变同学们上课被动听的模样,那就行动吧,组织学生6人小组面对面坐。一上课他们就习惯自读或对话(学习气氛非常。然后主动就有人对话英语(提前组长安排好的)。他们说完后,我提问一个或二个问题。检验一下他们听的情况。然后讲课。我把教学目标写到黑板上,简单的单词,直接让同学们读,然后领读。课文学生会的,我不讲。哪些不会我再讲。自己瞎摸索方法,有一次我们组长带着组员去听随堂课,那我就这么讲的,他们的反响很惊讶。因为学生已成习惯,但是他们在好多年后还会提起那节课。的确,课堂归还于学生,学生会有很大的收获。
反思自己现在的教学:因为自己也是在不断的想创新,所以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我自己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新的模式,但是很遗憾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模式。教育改革一直在变,英语教材也一直在变,社会在变化,学生也一直在变,我是追不上形势了,还好,我正跟着梁老师,杨老师不断的学习,阅读,写简书,听说,讲书,从她的文章中学习她的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她的高智商,学习怎么"玩"。她玩转了课堂,这是我们很佩服和学习的地方。
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行动才有价值。感谢杨老师为我们送上这美好的课堂。它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方向,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会越来越近,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