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以前身边平凡的某某某,若干年后,关于TA的传闻,跟我们印象中的那个TA,完全对不上号。是TA们变化太快,还是我们太过习惯于通过贴便签定义别人,甚至自己的人生?我们什么时候能成为别人传说中的那个TA?嗯,好像都是值得思考的人生命题。
有社交恐惧症的记者
三年的记者,五年的企业品牌官,两年的市场,潘豆的工作一直围绕与人沟通展开。但谁能想到,这个姑娘其实有社交恐惧症。十年的工作历练,不停地跟各种人做着各种形式的沟通,并没能让潘豆克服掉这个毛病。反而让她经常会有一种被人掏空的感觉,所以生活状态中的潘豆是个“死宅”,交水费、电费、物业费,租房、买房这类“费唾沫星子”的活儿一律推给老公、老母,饭局、趴体能不去就不去。
那么,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记者、公关,要如何应对工作的?
刚入行的那段日子,对潘豆来说确实艰难。她当时主要工作是打电话约采访,她特别讨厌接电话、打电话,但是如果不做,就意味着没有新闻线索,所以每次找采访对象,潘豆都把要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把对方可能的反应及回应话术,在心理一遍一遍预演,然后鼓足勇气这通电话才能打出去。对方配合还好,要是遭到拒绝,就愈发抵触跟人联系,沟通的过程就愈发痛苦。
“你不坚强,没人替你坚强,我没得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潘豆如是总结她彼时的应对策略。
她到底还是捱过来了,而且还越做越好,她最近的一份offer是一家世家五百强企业的品牌总经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是好胜心让我走到现在,后来才发现,接受真实的自己才是关键所在。”潘豆讲了她在五百强企业做PR的一段经历来诠释她的观点。
一次同事聚餐,推杯换盏之后,同事调侃潘豆说,之前觉得你这姑娘有些高冷,大家私底下都叫你“冰山美人”。但深接触下来,才发现你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婆子”。同事不经意的一番话,却让潘豆第一次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怀疑——从事公关关系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冷,说白了就是不善交际,问题一下子变得好像不在自己控制范围内了。这之后,潘豆除了兢兢业业工作,对职业提升不报任何幻想,未来出路在哪里,她很迷茫。
两年后,潘豆所在部门主管空缺,公司一位资历高的前辈向领导推荐了潘豆,潘豆惶恐不已,找到那位前辈,陈述自己如何不善交际、不够圆滑,总之就是想说明自己做不来。前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他说,潘豆啊,你为什么觉得做公关一定要八面玲珑呢?要知道你的公关对象都是些“老油条”,你真诚、踏实、负责任的个人素质才是对付他们的杀手锏。
“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接受自己的不足,跟自己和解,才能轻装前行。”潘豆说她做部门主管后,学会了一件重要的事,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就是团队的意义。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小时候的潘豆,长相平平、资质平平、各方面表现都平平。而潘豆的父母因为工作太忙又疏于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关注,时间一长,潘豆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优秀孩子中的一员,对学习、对求上进提不起丝毫兴趣和热情。父母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情感上的付出不足,费尽心力把潘豆送到了当地最好的学校,以为给她营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就是对她好。却没想到,因为跟同学们学习成绩差距太大,学校学习进度又快,重压之下的潘豆变得极度自卑,最终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独行侠”、“差学生”。这大概也是她对社交感到恐惧的一大诱因。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潘豆初中毕业。可能是父母意识到自己对潘豆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进入高中后,潘豆能明显感觉到父母跟她的沟通方式有改变——没有了片面说教,更多地是交心的鼓励、充分的信任和细节的关注,这让潘豆很受用。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和家族她这个辈分中最大的孩子,潘豆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她的未来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也关乎大家族的荣誉。尤其是父母相继被查出患有心脏病以后,潘豆知道她再不努力,就没有给养育自己的父母以幸福的能力。
整个高中三年,潘豆开了挂似的,一心扑在学习上。她的努力没有白费,高中毕业时,她以全县第十三名的高考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
潘豆的父亲在金融系统工作三十多年,是所在单位的二把手。按理说,潘豆填报金融专业,毕业之后子承父业是最稳妥的方案。但是潘豆找到父母说,相比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她更爱写文字。她想报考律师或者传媒专业,虽然社交恐惧症可能对这类职业发展不利,但她觉得这类必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没准能帮她克服自己的社交问题。父母被她的勇气所感染,最终支持她报考了传媒专业。
但现实总是更残酷。对性格的改造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大学毕业后,因为面试环节不自信的表现,潘豆找工作的过程并不顺利,最后还是依靠家人的关系,在北京一家电视台做实习编导。而在这个时候,潘豆找到了自己的MR.right,这个男生为了跟潘豆在一起,辞去老家的工作,跟潘豆一起来北京打拼。因为学历不高,所学专业的就业面狭窄,潘豆男朋友找工作的经历也很不顺利,但是这个男生身上有股子拼劲:一次应聘,本来用人单位初试没让他通过,复试的时候,他自己找到用人单位经理,要求对方再给他一次面试机会,对方看中他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破格录用了他。没想到,这个男孩子在日后的工作中,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几年下来就做到了部门经理的职位。而在这几年中,潘豆只是又调到一家报社做记者、编辑。
男朋友的工作经历,对潘豆的触动很大。她既佩服男友的勇气,又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突破感到焦虑。还是与男朋友的一次交流,让她决心改变现状,男友对她说:“你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你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首先总是悲观地去想最坏的情况,然后自己被自己吓破胆,不敢往前进。但是很多事情,你不去尝试,根本就不会知道结果是怎样?想想你当初是怎么从班级55名考到全县13名的?想想你当初为什么报考传媒专业?”
这次谈话没多久,潘豆辞去报社的工作,几经周折应聘前文提到的五百强企业做PR。
潘豆最后总结说,“很多时候,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无论是性格缺陷、还是价值观差异,都不是人生中不可逾越的沟坎。唯有打破自己给自己打造的围城,才能看到人生的各种可能,唯有不给自己设限,人生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那个高度才有的风景。”说这话时候的她,生活其实并不轻松,做了两年全职太太,潘豆正在为重回职场做努力。
故事的三大特征
1、 独特性
- 有社交恐惧症
- 骨子里是悲观主义者,做事情总是先想最坏的情况。
2、欲望:不愿意被人看扁,不惧怕挑战,渴望被身边的人认可
3、复杂性:
- 从小各方面表现平平,资质平平,但内心很羡慕别人口中的好孩子。
- 是独生女,也是家族中是最大的孩子,父母身体不好,有很强的家族荣誉感。
- 遇见生命中重要的那个人,而他是典型的乐观主义者,他勇于尝试,勇于试错,让潘豆看到了人生的种种可能。
本文系 半撇私塾 课程里程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