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基层应急“防护网”,筑牢群众安全“生命线”
从暴雨内涝到台风侵袭,从火灾隐患到突发事故,基层是灾害应对的“第一现场”,更是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部分地区仍存在应急预案“纸上谈兵”、物资储备“捉襟见肘”、群众自救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需以制度为纲、科技为翼、全民为基,打造“平战结合、多方联动”的基层应急体系。
一、制度筑基:让应急预案“从墙上走下来”
基层应急需破除“模板化”窠臼,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一企一档”的个性化预案。例如,山区重点防范泥石流、山洪,沿海地区强化台风、海啸应对,工业园区需完善危化品泄漏处置流程。同时,建立“预案动态更新”机制,根据灾害规律、设施变化、人口流动等实时调整,并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双重检验,确保预案“能用、管用、好用”。
二、科技赋能:让应急响应“跑在灾害前面”
数字化是基层应急的“倍增器”。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可实现灾害隐患“早发现、早预警”。例如,在易涝点安装水位监测仪,在老旧房屋部署结构安全传感器,一旦数据异常即触发预警。此外,推广“应急一张图”系统,整合救援力量、物资储备、避难场所等信息,实现“一键调度、精准救援”。
三、全民共治:让应急能力“从课堂走进生活”
应急教育需“从娃娃抓起”。学校应将急救技能、避险常识纳入必修课,社区定期开展消防演练、防汛培训,企业强化员工安全操作规范。同时,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服务,组建“民间救援队”“应急科普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格局。
基层应急管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民生福祉的“压舱石”。唯有以制度为纲、科技为翼、全民为基,方能织密基层应急“防护网”,筑牢群众安全“生命线”,让“中国之治”在基层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