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在整节课中,孩子们兴趣高,能积极动脑,勇于探索。
在导入新课环节,出示课题后,让孩子读完课题,我抛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你最想知道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也能问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博旭同学说:“我想知道乘法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允奕同学想知道“除法和平均分有什么关系?嘉池同学的问题是:“除法是不是和乘法一样,都要用到乘法口诀?”让我很惊喜。没想到孩子们的动脑思考能力真不错,善于发问,勇于思考,第一个环节很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二年级下期,在教学思路上准备和三年级接轨,让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得到锻炼,提升数学素养。初次尝试,惊喜连连,孩子们的能力不容小觑。
接着谈话导入本单元主题图,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后,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它们的摆放有什么特点?给孩子们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孩子们能发现饼干摆放的有序,有规律,但在描述时,有的说整齐,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一样。其实我想让孩子能用每堆同样多,最后有一个孩子说到了同样,我借机说试着用三个字描述。一个男孩终于说到了同样多。我借机表扬他,同时指出“同样多”其实就是进行了“平均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平均分有关知识。接下来的学习特别顺畅,出示例题后,让孩子们思考:6块糖分成三份,有哪些分法?让孩子们先猜想,再动手操作, 并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合理。随机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后,及时出示做一做题目,让孩子观察发现哪一组糖果体现的才是平均分,为什么?孩子们都能抓住“同样多这”个关键词,选出正确答案。在这块进行了拓展,引导孩子们把正确答案的图意用规范的语言描述了一下。并把不是平均分选项的原因也让孩子进行阐述。这样让孩子再一次加深平均分的含义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一下面做一做第二道题,先让孩子根据上期学习的乘法算出枫叶的总数,然后根据题意进行填空,让孩子初步感知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即将学习的除法做好铺垫。
反思本节课最成功的亮点是在导入环节,其次就是做一做题目的处理环节。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提供有效的问题,激发孩子思维的灵性,孩子们的数学素养会在长此以往的培养中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