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象牙塔十几年,读书的习惯扔得干净彻底。前几年看着书店一家家倒闭,作为曾经的文字工作者,一边唏嘘一边被浮躁的生活一口口吞噬。欠下的债总要还的,经历了一场信念颠覆,茫然无措时,下意识地捡起了书本。读着读着,一年就过去了。
从没有章法头绪,到有计划有选择地阅读,磨合了大约半年。2016年底,我设定了2017读书40-50本的目标(发了朋友圈立证),执行到今日刚好半年,完成31本(见下图)。在工作带娃两边兼顾的生活状态下,对成果已经非常满意,不出意外下半年将超额完成计划。
在读书领域,我是个菜鸟。上学时看了不少,大部分忘个干净。我深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是现实生活不具备行万里路的条件,只能用笨办法到书里找找“黄金屋”。万事都讲究方法,一年的实践总结了一些小心得,分享给有心养成阅读习惯的朋友。
1 带上好奇心
在一个过于强调回报和结果的社会里,我们惯于追求因果关系。翻开一本书之前,目的可能是学习专业、开阔眼界、拓展知识……用这种心态看一本书或者一类书没什么问题,但持续长期阅读并且涉猎更广泛的领域会遇到瓶颈,对任何不了解的事情带着好奇心,会帮助我们看到意想不到的新世界。
2 “弹性”你懂的
人们偏好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事情,打破舒适圈的感觉不那么愉快。我的方法是喜欢的和不那么喜欢的书交叉阅读,可以一前一后,也可以同时进行,减轻阅读晦涩难懂或者陌生领域内容的不适,这么做需要制定一个规则,保证两本书拥有近似的阅读时间,避免因为贪图看喜欢的,而丢弃不那么喜欢的一本。
3 “中心思想”知道不
很多人习惯拿到书直接进入正文,甚至有人喜欢先看结尾,除非是打发时间的小说,否则不推荐这种阅读方式。看目录的好处是了解内容结构,迅速找到重点,导语则是整本书的“中心思想”,相当于做思维导图,先有核心观点再分出框架,阅读效率会明显提高。
4 重复三遍总能记得点什么
分答、得到之类的学习平台推崇做读书笔记,个人觉得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偏高,比较难坚持,何况不是每本书都值得做笔记。我更倾向于重复记忆,读到重要观点或涨姿势的干货,最少读三遍,你会发现一本书读下来,重点并没有那么多,记不住的可以拍照或截图,没事儿多看几眼。
5 乳沟理论
推荐朋友阅读回复最多的拒绝理由:没时间。以我个人的生活状态来说,每天9小时工作,2小时路程,3小时带娃,6.5小时睡眠,剩下的时间处理家务、收拾自己、社交、跑步、写工号……似乎真的没时间看书。然而,我每日还是能挤出2小时阅读,地铁、午休、嗯嗯、睡前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时间,著名的“乳沟”理论――挤挤总会有的。
6 万能的百度和知乎
涉及的领域多了,难免遇到陌生的概念、词汇,看不懂进而看不下去,理解不了进而看了白看,此时不要忘记万能的百度和微博。比如我看《城市意向》里介绍城市结构时,因为没看过城市的布局觉得很难理解,于是我百度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城市俯瞰图,对应看下来,立刻理解了其中的逻辑,并对城市结构有了直观的印象。听起来有点麻烦,但坚持做一段时间,你会为自己的快速积累点赞。
7 脑补现实画面
理论类的专业书籍看起来最费力,怎么看怎么睡。老实说我也没找到什么绝招,个人经验在于尽可能把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做结合。举个栗子,我看心理学的书,会用其中提到的理论方法对应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让我有如梦初醒的顿悟,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我会很自然地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分析。
8 仪式感
且不讨论生活是不是要有仪式感,把一件事做好至少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这就像在安静简洁的办公室里工作效率最高,在灯光昏暗的酒吧沙发里最容易放松一样。我每周末会抽半天时间带娃一起到书吧看书(他看他的我看我的),每日会在读书群里打卡,每周记录看完的书籍,事实证明这半年我完成得不错。
9 寻找同类or创造同类
人类群居的本性进化到今天依然没有彻底改变,爱好总希望有人分享。如果在身边能找到同类,互相交流鼓励绝对能帮你更上一层楼,如果找不到,请拉你身边可能的小伙伴入水,总会有人被影响说服,只要你肯坚持。
10 三个问题
惰性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当它侵蚀你的意念,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对人生大部分问题有答案了吗?我有资格挥霍度日吗?我还有更能丰富内心的爱好吗?答案如果都是否定的,还有什么理由懒惰。
以上方法对你均无效?这是非常可能的事。我只能两手一摊,对你说声抱歉。读书这件事没必要勉强,换个别的爱好,等想读了以上10条可能有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