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奇葩说,里面新奇葩胡老师的一句话:
没有任何一件我们真心深爱的事情不是爱恨交织的,我们从来都是一边爱着,一边恨着,维系着我们之间的牵绊。
高三的时候,有段时间压力比较大,而班里的事情上,又频频出现一些钻漏洞的地方,一天中午唱歌的时候,我站在教室后门旁边的天台上,低头看着楼下的小花园,有想落泪的冲动。
这时候班主任从楼梯上来,看到我一个人在外面,就上前问我怎么了,其实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这股情绪具体从何而来,回说,可能是临近高考,因为自己的成绩还有班里最近的事情。
听完后他没多说什么,进了班里。然后我注意到班里的音乐停下了,班主任好像在说什么。等我收拾好情绪回到班里时,大家已经在继续唱歌了。
其实,我对高中的班,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往前追溯的话,是初中学校层面就很注重营造班级凝聚力,加上我是个容易被某种情怀带动的人,所以我从那时以来,都很喜欢集体的感觉。再进一步说,我总有点江湖气,想当大姐大那种。
事实是,当“大姐大”还是很累的,高一的时候,我的数学和物理学着就有些吃力,加上当了班长,我们老师的带班理念是,具体的事情会下放给班长,自己主要在班级氛围和自己开始有些焦虑。去找过班主任,他跟我讲,人要自己给自己赋予意义。
其实当时我也懵懵懂懂,又回去继续干了。回想一下,自己那时候是怀着好玩的兴奋的。
后来高二高三,那份觉得好玩的兴奋慢慢沉降了下来,也慢慢学着更加沉稳和有方法一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让人有“满怀一腔热情,却迎头被泼了一头冷水”时候;有不被理解反被恶语相向的时候;有因为有的人不顾班级秩序任性而为而伤心的时候...
有段时间,我觉得我不想再管了。有时心里有怨,自夸地说觉得这个班能发展成现在这么好,自己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也不珍惜。有时候也在想,是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一个好的班长和管理者应该也要做到让集体里的每个人知道这个集体的珍贵,从而去珍惜。可是心还是会觉得有些凉。
其实,就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吧。
这种情绪在大学里也有一些延续,对辩论队的事情提不起心劲儿去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
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有些人可以在大家都在收拾东西的时候自己悄声离开,甚至,我已经告诉过他留下来帮忙搬桌子;还有,在校赛之后,自己的一辩稿被以前的师兄师姐用很难听的话骂得一无是处。但事实是我在很早之前就说过自己不准备打校赛也就没做相应的准备,但在最后因为人数不够而被迫上场。在比赛前两周的训练里,我已经尽力在提升自己了,在比赛中也没有出任何的失误,却得到这样的结果。这样我一度觉得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了。
也可以说,这种爱恨交织的感受,让我慢慢将自己围了起来,一方面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同时也把自己的内心屏蔽了起来,不敢去付出,去投入。
像没有受过伤害一样去爱,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现在还常常想起大一军训的时候,我是二组的组长,训练完回去的时候会被教官指名来带队和喊口号,其实自己是喜欢的,但是有一次在队列里和旁边的同学聊天,言语里表达了有些不情愿,类似“总是让我来喊口号”这样的话,差不多刚好被教官听到,后来就慢慢不再叫我来喊了。其实内心是后悔的。
说到底,是不够了解和明确自己的感受,不够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喜欢。于是会因为遇到的一些辛苦和阻碍,而发出抱怨、内心抵触和直接在行为上的拖延。于是又爱又恨着,也在内心纠结痛苦着。
这场奇葩说的辩题是,喜欢的工作总是996,我要不要886(拜拜了)?其实听完全场辩论,讲的大概就是:
这份工作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喜欢的话又能为此做到什么程度?
面对996所代表的辛苦、费时间、挤掉生活,究竟是以“喜欢就要坚守”的态度来面对,还是以“喜欢也有说放弃的权力”的心态来做决定?
说到底,是要在自己内心的爱恨交织中,梳理清楚最核心的那份热爱有没有被摧毁。如果没有,那就坚守它,把注意力放在热爱上,不要放在那份“恨”上;如果有,那就果断say bye吧,在此刻这个自己最年轻的时刻,勇敢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