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书时有了解了一个新的概念,无为。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专门将中国古人所讲的无为这个概念。听书的时候讲到了中国很多有名的古人,包括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这些古人虽然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无为这种境界。这本书讲了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好像特别放松地去做一件事,结果做得非常自然。追求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悖论,因为越是追求无为,就越无法做到无为。这一点和心流不同,因为人们追求心流可以通过毒品,药物,机器,还有冥想等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或多或少都能够体会到心流的状态。
古人追求无为这个境界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而写这本书来解释无为这个概念的外国人也很厉害,因为作为一个外国人,他的解释甚至比很多中国学者的解释都好。无为当然不能从字面意思理解为什么都不做,不然古人也不会如此向往它了。一个人如果在做一件事情能够达到无为,那么他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他最好的状态了。我稍微能够理解无为这个概念,因为我有过几次体会。
有几次体会是高中在高中的考试,很多时候如果我在考试前一天非常紧张,特别担心万一第二天考差了怎么办,尽管一遍又一遍地看笔记,内心的紧张感还是无法缓解。如果我考试的前一天是这种情况,第二天考试的时候心里面的弦仍然紧绷着的话,那么无论我前一天复习了多少遍笔记,考试出来的成绩和我理想中的分数都还是会差一些。而且在我拿到卷子对题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扣分的题都是因为粗心,细心一点的话完完全全是可以避免的。我记得有几次考试之前我完全放松自己,在复习完之后没有再想考试的事情,早早的睡觉,第二天早上去学校也是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如果是这种状态的话,我考试的时候做题就会很顺畅,答题的时候笔仿佛是自己在动一样,不知不觉就把整张卷子做完了。不过要能够做的顺畅的前提当然是复习得足够充分,如果前一天没有做任何复习,那么无论你多么放松第二天应该也不会考出什么好成绩。
那几次很放松的考试就是一个无为的例子,我没有刻意去追求要考到什么分数,考的时候特别放松,做题的时候确实非常自然,而且结果很好。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做很多事情都能达到无为的状态,那么你肯定会活的开心轻松很多,并且你的喜悦是建立在你有所成就之上。
这样想的话如果人在演讲的时候也能达到无为这种状态,不刻意去追求要讲得多好,不去太过在意台下观众是怎么看你的,而是很放松地去讲,将自己准备的演讲稿用自己最好最自信的状态讲出来,那么我想你的演讲一定能够成功。只是这个说起来容易最起来难,人在面对一大群人的时候总是会无法控制地紧张,即使你不想去紧张,你的大脑里还是会不断地冒出各种思绪,比如"我搞砸了怎么办","我忘词了怎么办","万一别人不喜欢我的演讲怎么办",等等。人的大脑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思想斗争,如果能够学会让大脑清净下来,冷静且放松地去做一件事情,那么那简直事情一定会比之前不冷静不放松地时候做要简单很多。
Pg. 29 《论语|辜鸿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Pg. 220《刻意学习》"什么是投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