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效能时间管理100天践行#20170117(27/100)
#易效能时间管理100讲分享#27讲
学习感悟:
当“拖延”成病时
(张兴亮)
一般说来,只有当人的行为必须和时间流动的计算直接挂钩时,才存在“拖延”一说。相对特定的时间节点,某个人的规定行为没有完成,就算是“拖延”。而这个时间节点是人定义的,通常承载着行为规定人的主观的价值判断。人处于社会的无形网之中,行为总是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宰制。为了达成特定的目的,社会关系的控制方对行为人的行为状态有时间管理的要求。千百年来人们面临“拖延”的共同困惑,众生皆有,只是程度不同。因此,“拖延”成为一个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成为人们正确看待拖延、克服拖延的思想基础。
当人们感受拖延带来的压力时,这是当事人进行反思的时机。这个时候,可以进行一次“时间体检”,为自己排除隐患。拖延,有利有弊,因具体的情况而异。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当拖延将面临严重后果,而当事人仍无力克服拖延,或放任拖延的发生,这种情形就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时间管理的第一病症。拖延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早期的拖延症,可能症状不稳定。如果是当事人采取策略性的主动保护机制,让自己避免超越身心极限。待自己的身心状态提升到可以完成规定动作时,这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拖延症,因为行为是可控的。拖延症中期,是进一步发展的阶段。拖延症晚期,则规定行为无法启动,意志力不可控,行为体系紊乱如麻。这也就是“拖延癌”。拖延症严重程度的不同,造成的后果也有差异。严重的拖延症,会影响到事业发展、身体健康、家人幸福、小孩教育等方方面面。
拖延症是怎么形成的?一般由如下几种情况。一是行为能力的原因。行为能力不足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行为能力与规定动作之间不匹配,因此对当事人无法完全对他来说属于太难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当事人通常采取避重就轻、先易后难的办法,唯有放任规定行为无法完成的消极效果的发生。
二是行为心理的原因。当事人觉得规定动作太难做不了,或者认为规定动作太简单可以等等再说,因此不想做。可能实际上并不简单或并不太难,只不过当事人的主观判断失当。这其实是完美主义情结惹的祸,不能正视并不完美的现实。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通常给自己过多过难的任务,不断增加新的目标,层层加码,让自己寸步难行,最终活在焦灼之中,初心也不了了之;或者对简单容易的事情,不屑于动手,但又期待完美结果的自动到来。
三是行为环境的原因。当事人的行为被周边环境过度支配,因此产生了行为紊乱,或采取故意回避以自保。这通常是由于规定行为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或者对行为绩效的奖励不足。这时候,拖延症是一种消极反抗。长期在这种环境中,会降低行为人的生命质量。如果行为人采取积极策略,主动提供高效行动力, 在更高层面上摆脱和超越环境规制对自己的压力。
四是行为管理的原因。由于没有科学有效的提醒工具系统或不懂合理安排任务完成期的时间,任凭大脑随意性支配,东搞西搞,目标意识不强烈、不明确,往往产生规定行为遗漏或行为低效的情况。针对以上四种情况,当事人可以分类施策,对症下药。
在进行拖延症分析时,可能发现,某一拖延行为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比如,一篇稿子等着要,执笔人却迟迟不能动笔,不愿动笔,一直到最后编辑部催稿,这时候压力山大。这可能是行为能力的原因,当事人的能力暂时不足以完成这篇稿子。也可能是行为心理的原因,当事人高估了这篇稿子创作的难度,可能身心需要调适。可能是行为环境的原因,当事人认为自己是在完成一项委派的任务,赌气觉得不值得做,最终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可能是行为管理的原因,当事人不懂得时间管理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挖掘出自己的创作潜力。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谁都不想在忙乱中失去生命的意义。因此人人都需要时间管理。时间管理隐藏着命运的密码。国人大多很忙很累,当代中国需要开启一场时间管理文化运动。
#易效能时间管理100天目标#
1、每天早起5:00
2、每天慢跑5公里
3、践行易效能系统,高效能,慢生活
温馨提醒:
若您想更多了解时间管理课程,请点击如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