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大促购物节,你有做省钱攻略吗?
不同于往年购物红包漫天飞,养猫种树,拉人组队,金币京豆,今年的618套路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平平无奇,连续几年的“预售套路”,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不起薅羊毛的兴趣。
不可否认的是,618依旧是上半年最大的电商促销节日。从6月1日开门红,晚会的规模一如既往盛大,参与的品牌及商家越来越多,促销战线越来越拉长,优惠力度不再是6月18日仅有的最低,在备战618的口号之下,许多商家不得不承认,618依旧疯狂,但优势不再。
按照平台披露的销售数据,今年依旧保持了稳步增长,但作为真实参与其中的商家来说,不得不承认一件事:随着促销周期拉长,规则玩法老套,价格优势不实,产品稀缺性不再,消费者对于大促的疲态也越来越严重。
在年中大促各自数据增长的狂欢之下,是平台收割手段老套,商家亏本吆喝,用户不愿买账。那么,这种尴尬的局面,大抵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需要我们各位从业者及参与者进行反思。
我们常说电子商务,其本质还是商务,是一种依靠 “代码+服务器”而实现的交易模式。从商业的本质来说,“人”“货”“场”依旧是三个重要的环节,缺一不可,紧紧相连。只要同时把握好这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序地高效的经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反思。
人:参与交易的主体,主要指商家及消费者
对于商家来说,不止大促,平台任何促销及时间节点,都是每个品牌及供应商的流量必争之地。因此,从年初到年尾,商家无时无刻不在做活动,搞促销,拉销售。年货节、情人节、母婴节、劳动节、母亲节、家装节、青年节、儿童节、端午节... ... 各类活动,月月有,周周有,活动类型大多雷同,没有任何创新,对于618年中大促更是如此,连续几年的每满300元减30元的购物津贴,到今年每满200减去30元,实在无法激发人们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对于用户来说,人们依旧会进行货比三家,但是,随着这几年优惠规则越来越繁琐,在经过严密的计算和层层分析对比之后,有一些消费者依然玩不过平台的套路,正所谓“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便宜两毛五”。眼花缭乱的活动早已让人心累厌烦,远不如日常简单地直降30来得更有刺激性。
以预售为例,根据往年的预售经验,一部分消费者在618活动当天计算的购物价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优惠,反而有一部分人因为无法退款,无法合并支付,忘记预售时候支付了哪些定金,从而导致一定的损失,这种情况,对消费者来说,未必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实惠和低价的背后,人们追求的是更低,最低。而各类叠加规则导致计算困难,因为凑单买了额外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没有买到最低价等等原因。部分消费者开始选择回归理性,不再追逐年中大促,开始变得有计划有选择的理性消费。因此,对于大促的感知力,也逐渐地在弱化。
货:所有参与大促的池子商品
所谓池子商品,就是人为干预,挑选设置优惠或者添加进入大促活动池的商品。在电商初期及增长期,由于线上产品数量较少,属于货物稀缺,采购者需求数量远远大于货场商品数量。因此,初期时候只要这个商家会上架商品,商品在上架之后,不管运营能力,视觉效果如何,都可以进行售卖。
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商品存量增加的同时,更多的行业及公司加入的电商的赛道,越来越多的电商公司,开始遵循“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玩起了店群模式,每个公司有2个,3个,5个甚至十几个或者上百个品牌和店铺,开始变成行业常态。
新入驻平台的店铺,大多情况是在现有供应链的基础上,大同小异的复制粘贴,进一步导致商品同质化严重。在拉新越来越困难,用户增长越来越难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长时间的内耗。而这种内耗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价格战。
以“洗衣凝珠”这个商品为例,头部销售被“立白”、“汰渍”、“奥妙”、“碧浪”、“妈妈壹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各个大牌占据,商品的销售结构基本上遵循了“二八原则”,所谓的头部百分之二十的产品占比了百分之八十的销售。那么,在这样的类目中,小商家或者初入场者,不可避免的被挤压,很难有出头之日。
存活下来的头部商家,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商品排名,更多的平台流量,投入更高的推广费用,以更低的价格引流变成了常规的手段。但是,当价格战一旦开启,蛋糕的分配已经不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非要拼个你死我活,否则,提前退出者,也必将是最早出局者。
在618大促期间,“洗衣凝珠”这个商品的活动从“199-100”到“99-40”再到“2件5折”,再叠加上平台分发的各类优惠券,商品本身直降的活动价,价格低到了前所未有的极点,甚至于到手价比部分商家的成本价还要低,价格厮杀的战场可谓惨烈。
场:门店卖场,这里指线上销售平台和渠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往年的618正式开场,一般是从6.1开始,而今年的618购物节,从5月20日开始,已经正式进入预售期。在5月20日到5月31日,长达11天的时间内,整个平台都在预售,为开门红期间蓄水。对于习惯了追求更快、更快、更快的用户来说,这无疑让人感到相当的不适,早已习惯当日达,次日达,最晚2-3日就可以收货的用户来说,等待十几天的预售无疑是一种煎熬。
促销战线的拉长,反应了电商行业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从2020年大疫情之后,开始变得尤为明显。疫情导致平台电商因发货时效等多种因素受到一定的影响,直播电商乘风而上,消费需求逐步旺盛,尤其以各类直播平台头部主播为例。以薇娅、李佳琦、罗永浩等为代表的主播们,通过专业的业务水平和带货能力,成功将直播间价格低于日常价深入人心。
直播电商的常态化,不仅导致了平台电商的分流,也导致618价格优势不再明显,进一步蚕食了购物节的消费需求。今年以来,行业及平台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直播平台巨大流量的诱惑之下,各类平台电商也开始大力发展直播,以京东为例,今年618首推的直播赛马机制,新增各类目直播产品的展示入口,通过增加展示,增加权重等各种方式,将直播纳入到活动形式之中。
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进一步通过选品和主播最低价等,强势参战。参与平台和渠道的多元化,时间从开门红6月1日,天猫和快手的6月16日,京东和淘宝的6月18日,让活动时间变得常态化,价格促销最低价逐渐变成了常规价。在没有新的需求被发掘,各平台之间的战争,导致大家投入逐渐加大的同时,增长变得更加困难。
总结:
今年的购物节到此结束,从各类目数据报表来看,销售战果依旧喜人。
电商造节,理想的状态是“人”“货”“场”高效协同,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共赢。
在盛大的购物狂欢之后,消费者能够用简单快速的方式挑选到价廉物美的优质商品。商家通过部分让利获得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份额的同时确保一定的利润额。平台通过将消费者和商家链接形成和谐的交易生态,增强平台的影响力和用户黏性,实现平台用户的爆发和增长。
随着购物节不断常态,消费者逐渐陷入疲态,商家竞争内耗严重,平台不断扩张,这种疲软和大促冷静将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常见。但是,这未必是一件坏事,狂欢过后,消费者回归理性,商家回归产品本质,创造及开发更优质的产品,平台通过自身的监管和规范,链接两者为其提供更健康的交易环境,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