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上文提到的,其实《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应该是一本升学著作,只是披着小说的外衣而已,而卡拉马佐夫三兄弟正好鲜明的象征着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目前主流的三种信仰,或者说代表着每个人内心的三种成分,即老大米嘉代表着自然主义或者浪漫主义者,老二伊万则代表无神论者或者,而老三阿辽沙,则是彻头彻尾的基督徒,但是作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将这三个人物符号化,而是用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来丰富这三个角色,从而塑造了三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而通过这三个角色的冲突,将目前俄罗斯正面临的信仰冲突描绘的深刻入骨。
我们先来说说小说的第一主人公——阿辽沙,这个虔诚的基督徒。尽管《卡拉马佐夫》这部书中充满着仇恨、痛苦,但是每当读到阿辽沙时,内心总是会恢复一种平静,就像小说里其他人一样,每当看到阿辽沙都会感到莫名的踏实,这就是宗教的力量,永远让被世俗世界折磨的心灵有一个停靠的港湾,在宗教的虔诚信仰中,我们可以安静的让心灵恢复真善美的本来面目,用平和、博爱的胸襟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其实阿辽沙正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神性,这与有无宗教信仰无关,神性是超越理性的存在,理性只能去思考有无上帝存在,而神性不证自明。
再来说说第二主人公——米嘉。米嘉在本书中可以算是塑造的最为成功的角色,因为他复杂、矛盾,作者在他身上也着墨最多,可以说后半部分基本上就是围绕米嘉展开。从米嘉的复杂性中,我们不难窥探人性的复杂,而人性的矛盾与复杂也正决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我们从米嘉的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他代表了我们人类最本源的冲动和欲望,代表着兽性,但是米嘉对于尊严和荣誉的无比看重又表新出某些浪漫主义色彩,在此,我觉得米嘉可以理解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最纯粹的“人“,米嘉身上散发着最为闪耀的人性。而且我们可以很欣慰的看到,米嘉在狱中开始忏悔,即使他是无辜的,但他依然开始信仰上帝,这是一种人性升华的过程,在这里,米嘉信仰基督并不是寄希望于宗教救赎,或者通过赎罪以避免下地狱,他仅仅是在经历了极度痛苦的心灵折磨后终于找到了灵魂安息的港湾。
最后,便是第三主人翁——伊万。关于伊万,可能大家通过伊万的种种言论,试图将伊万归纳为无神论者,或者不相信上帝存在,那我们应该认真拜读《反叛》以及《宗教大法官》两个章节,里面详细阐述了伊万的宗教信仰,在这两个章节里,伊万其实暗示其相信上帝存在,只是完全不认同上帝的种种做法,从而将自己化为宗教的反叛者,或者说魔鬼,这也正是最后伊万幻觉中和魔鬼的对话,其实这个魔鬼正是伊万内心的写照,而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恶的一面,有时候这种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善需要通过恶来体现,内心的恶通过行为的善来得到升华,也正是人类神性的反面体现。
很多书评上,都对《卡拉马佐夫兄弟》大力推崇,认为读懂他,就读懂了俄罗斯,而我则认为,读懂了这本书,就真的读懂了人,就理解了每时每刻我们心理上三种力量的博弈,这部书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小说的形式,将心理学和神学所要阐释的理论通过一种贯穿在整部书中“感觉”传达给了读者,这种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有“禅”意。
其实,关于这部书,值得讨论的太多太多,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加以解读和研究,但此时此刻,我特别愿意就其中对窝本人触动最大的一点加以记录,那就是我贯穿全书的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首先,由于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那时候我的哲学很简单,即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不存在超自然的现象,世界上的所有一切都可以归于科学解释。但是当我深入去思索这个问题是,便陷入一个困境,既然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遵循自然规律,那么自然规律本身又是什么呢?此时,我便有点倾向于柏拉图提出的理型论,即还有一个理想的世界独立于我们的感官世界而存在,我们感官世界所感受到的每一样事物,均是理想世界的投影,这其实就暗示着上帝是存在的,其存在的方式正式通过自然规律对于自然界事物的控制而体现,于是我便得出,自然规律便是上帝。这种理解,可以说比较好的解决了之前的问题,将自然规律理解为绝对的、永恒的存在,那么便可以认为自然规律就是上帝,这里,上帝并没有任何涉及宗教的含义,只是仅仅代表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存在。
这是对于上帝的第一层次理解,即无神论阶段的理解。但是就在读佐西马长老的遗训时,我突然间被他宽广的胸怀、博爱悲闵的心地所感动,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沐浴圣光的神圣感,仿佛那一刻我聆听到了天堂的圣歌,那种被爱包裹的幸福感,简直快令我热泪盈眶。我开始思索这种感受,我似乎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那种感觉是超越理性的,因为他无法通过严格的推导而证明,但是这种感觉又是真切存在的,我向往阿辽沙内心的平静,我认为通过信仰获得平静是一件美妙的事,在这件事上面,没有对错,只有感受,于是我终于理解很多科学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的原因,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信仰不是理性可以解释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我们究其一生,不仅仅为了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更在于找到一处净土,让自己的心得到安息,而信仰正是所有人的殊途同归。
于是,我对于上帝有了第二层理解,那就是认可其存在的意义。但是当我逐渐深入小说的内核,我再一次发现,自己对于上帝的理解式何等片面和肤浅,因为我始终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那就是道德。前文已经说过,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我将自然规律理解成上帝,但是,人类的道德,却并不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之内,那是纯粹的精神世界,而我所谓的“上帝”似乎并不在那里。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人的道德到底是不是绝对、永恒的存在?一个人在犯罪时,是不是一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我一直被这个问题折磨着,因为他关系到我哲学观的完整性。直到在小说的结尾,当阿辽沙和所有的小伙伴在大石头前告别时,我顿时醒悟,善,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从每个小孩的单纯的眼中,我们都能看到纯真的光彩,可以说,道德,是绝对、永恒的存在,正像柏拉图所说,完美的、绝对的善深深嵌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回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善,所以,当我们终于寻找到内心的道德律,并且将他们推己及人,那么我们根本不用去纠结上帝是否存在,也不用去关心信仰的差别,因为到那个时候,上帝就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