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有件大事儿。皇帝率百官前往亳州太清宫祈福(对,就是真宗大大一辈子除了澶渊之盟泰山封禅外的另一件“我当皇帝最爱干的事”:当“道士”祈福)。皇帝出行这么大个事,搁古代多盛大啊,又没电视看又没娱乐新闻可以追也没得微博朋友圈刷没得游戏开黑,百姓们那叫一个激动。皇帝那是能看到的么?活三辈子也不定能遇见一回皇帝出行呀。赶紧的呀,呼朋唤友拖家携口看热闹去咯。。。
当时的南京(今河南商丘)更是特别爱热闹哈哈哈,街道上挤满了人,万人空巷,一直排队到城门外去了。其实也还是看不到皇帝,黄桑能是随便便给你小老百姓看的啊。天子容颜被你一看,搞不好就治你个惊驾罪,立马砍头满门抄斩了好么。而且皇帝老远着还没来呢,你就得乖乖趴着磕头等,还不行抬头。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当成刺客戳成肉靶子。但这能阻挡得了大伙儿的热情么?不能呀。必须看啊。
而这盛大的事件中,唯有一人,闭门不出,还埋头读书。你说是不是傻?书呆子吧。有小伙伴特别跑来提醒他说,赶紧的呀,同学,整个学校从校长到清洁阿姨都去看啦,全校总动员的活动你咋不参加。快快快,咱们看皇帝去吧。氮素,这位同学好拽拽的头也不抬说了句:有什么可激动的?皇帝么,早晚将来得见。就说牛逼不牛逼。这位牛哄哄的同学就是将来名传千古的著名改革家:范仲淹。
所有人都在中学学过人家的名篇,就算已经不记得全文怎么也忘不了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篇《岳阳楼记》一经问世后,也让岳阳楼从此声名鹊起。甚至给它成为四大名楼打下基石。可见,文人之诗文对于景点之重要性。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范同学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爸比范墉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差不多相当于地方军办公室小科长),总之一家人还是过得挺滋润的可以。然而,小淹淹刚出生没多久。爸爸就去世了。可怜的小淹淹,他妈妈实在贫苦的活不下去了只好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小淹淹改嫁到山东一户朱姓人家。于是,小范同学从此也就随继父姓朱名说,继而长大成人。朱说小朋友的新爸爸家里有钱,是个地方土豪,但是,小朱说同学天生娘胎自带主角光环并没有成为一个纨绔子弟也没有因为家里该俩钱就大手大脚不好好学习不努力读书。相反,他为了磨砺自己,小小年纪就跑去山里的寺庙苦读,过清贫的日子去了。
小朱说同学可是有很多“兄弟”哒,他们呢就真的是土豪家的败家子儿角色了,奢侈浪费斗鸡遛狗逛花楼,花钱如流水。朱说君实在看不下去他们这么糟蹋老爹的钱钱,于是劝说兄弟们稍微节俭一下下。毕竟也没到金山银山的地步呢。谁知道,其中一个兄弟听多了烦躁,脱口而出:“你逼逼个啥。我们花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个姓范的什么事?”小朱说听完,震惊的表表的。连连追问,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他辞别母亲,来到应天学院求学。
好了,这下小朱说又变回小范同学了。小范同学刻苦勤奋,皇天不负有心人啊。多年寒窗苦读,小范同学年纪轻轻就博学多才成为学院的学生代表学院的骄傲了。就在文开头真宗路过此地的第二年,大中祥符八年,就麻溜顺利考中进士。正儿八经地在皇帝的宫殿见到了皇帝,还能抬头与皇帝面视,哎哟哟,厉害了我的范。
然而小范并不适合宋这个日益贪婪腐败的官场,因为自己的为官清廉政绩突出受到“同事大众”的排挤与陷害三起三落,三次被贬出京,尽管如此。也没有改变他的人格与尊严,反而给他带来更受百姓爱戴的声誉。
庆历三年春,1043年四月,范范被仁宗皇帝调回京师汴京,担任参知政事,副相,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级别常委之一了。与当时的富弼韩琦等人一同主持朝政。此时的大宋,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百姓负担沉重,官僚机构冗烦行政效率地下,统治危机十分严重,就快面临国家破产的悲剧。仁宗皇帝也是心急如焚,多次召见范仲淹询问对策。范范说:陛下。我们变法吧。
仁宗想了想:嗯呢,好的吧。于是,庆历新政了。范范大刀阔斧先改革吏治。狠狠地惩治罢免了一坨贪官污吏,提拔有能力的官员。还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百姓们那叫一个拍手称快啊,大宋有救啦,哇啦啦啦。可是!官场腐败已经像白蚁蛀光了大梁一样,根本解决不了内在的问题。那些贪官权贵集体污蔑新政人员,处处肆意破坏新政,贿赂宦官给仁宗散布谗言。然后。。。。仅仅两年不到,庆历五年,曾经慷慨激昂、励精图治的仁宗皇帝下诏废除一切改革。新政就这样死了。
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给了个地方小官当当。不久,所有的新政参与大神全部被外派贬谪,新政全面失败告终。这失败对范范打击太大了,到了邓州他就一病不起,从此病中常态。心情也不好了,抑郁了差点就。就在这时期,他接到好朋友来信,邀请他为新修竣的岳阳楼写篇文章燥一燥。于是乎,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岳阳楼记》在邓州的花洲书院诞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范写的时候一定内心很激动,想说:好气哦,但我仍要保持微笑,勉励后世之人。失败就失败,劳资靠写作文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