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好听好看的歌舞,有的电影可能剧情都忘了,但是有些歌舞的场面去还是清晰。还记得小时候看的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里面的主人公叫拉兹和丽达,至今都可以哼出里面歌曲的旋律。
这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是前几天在淘票票上看到的,评分9.4,看了简介,决定去看。特地买了中影的观影卡,可以优惠购票。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印巴边境的小村出生的女孩沙希达,六岁了还不会讲话,一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她开口讲话,听说到印度德里的一个神庙祈祷后就可以达成心愿,于是母亲带她去德里祈愿,但是因为在回家途中的一个意外事件,小女孩子下车救了一只小羊,而错过了火车,从而一个人流落在印度。幸好她遇上了一个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印度青年男子帕万,也就是影片的男主角,猴神大叔,冲破国界、政治、宗教的枷锁,历经各种困难把小女孩送回国与父母团聚的故事。
如果有和我一样对历史不太了解的,可以了解一下印巴的历史。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来是同一个国家,有着同样的语言。网上找了一下,比较赞同这一种说法:
巴基斯坦原来是印度的一部分。完全是由于宗教问题而分离出来的一个国家。
印度独立的时候,居于少数地位的穆斯林表示不愿意接受印度教的统治,要求另外成立一个国家巴基斯坦(意思就是清真国)。最后一个英国的印度总督蒙巴顿宣布了《蒙巴顿方案》,即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原来印度的各个邦可以选择加入任何一个国家。结果由于印度的穆斯林多居住在西北和东部,于是新生的巴基斯坦分成东西两部分,相隔1600公里。中间隔着印度。
克什米尔邦的王公信仰印度教,所以宣布加入印度。但是该邦大多数居民(70%)是穆斯林。于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刚刚宣布独立,立即爆发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克什米尔的大部分被印度控制。
1971年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果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现在的巴基斯坦只是原来的西巴基斯坦。
了解这些我想对于这部电影会理解得更为透彻一点。影片里也确实有许多关于宗教的一些元素,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想讲的是人与人感情的连接与传递,影响和改变。沙希达看到帕万,可能领舞引起了小女孩的注意,但是我想一定是帕万的某种气质让小女孩接纳了他,也许就是他的虔诚和信仰,让他心里充满了纯粹和爱,而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吸引了同样纯粹的孩子。也因为帕万心中的纯粹与爱,感动了边境的官员,旅途中的新闻记者,还有清真寺的长者。一同观影的朋友这样感慨,“世上还是好人多”。人性都是相通的吧。除去政治和宗教的因素,6岁的沙希达在帕万的岳父家和年龄相当的巴基斯坦小朋友玩得非常好就可以说明。清真寺的长者说:这里欢迎所有人,因此清真寺从不锁门。而长者用摩托车把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用印度教的礼节为他们送行,这里让我印象深刻,也让帕万有了感悟和改变。这里是不是要说所有的宗教都是崇尚善良和爱的呢。而爱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到后来,因为新闻记者在网络上晒出了猴神大叔爱的故事,促使警官态度的改变,决定不顾上司的命令而亲自护送帕万回国。众多的印巴群众也为帕万而感动,共同来到边境,一边是送行,一边是迎接。
剧中人物:小女孩顔值爆表,一双水汪汪会说话的眼睛,人见人爱,各种呆萌。帕万的女朋友也是美丽善良,把买房的钱给帕万,帮助小女孩回家。而纯真的帕万也很有型,一定会成为一些大叔控的梦中情人。
泪点:为了帮助小女孩回国,帕万找了一个“中介”送她回家,因为不舍得孩子,帕万买了美丽的手环想回去送给女孩,结果发现中介是骗子,把女孩卖了,当帕万找到孩子时,女孩挣脱买主奔向帕万,抱住他的时候,忍不住落泪了。多么幻想在自己危难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出现啊,不计后果,全心全意地保护你。最后,结尾,帕万和沙希达再见,一个施以对方穆斯林礼,一个高喊出印度教口号,“罗摩神万岁”。爱治癒了沙希达的语言障碍。
爱超越了国界,宗教和一切。
讲述的内容一定还原不了影片本来的味道,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愿遇见你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