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来探讨一下关于情绪的这个话题。我呢,想把我学的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来分享一下,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情绪。
李老师在课堂上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别听对方讲的故事,而是看对方如何讲故事”。说实话,这句话我不太理解到底在说什么。但是最近有一个事情让我有了一点眉目。事情是发生在下班班车上,我和同事在聊天。她说起来,自己上大学的时候,非常的自卑,因为觉得长得不好看,学习成绩也不突出。只有她的文笔,她觉得还不错。可是她刚一进学校的时候去申请学校的校刊。竟然在应聘的时候被老师给拒了,这个打击对来她说太大了。听到这儿的时候,我下意识的非常想安慰她一下,可是当我转头一看她的表情,好奇怪呀,她的嘴角带着一抹微笑,眼神还很亮,搞得我很困惑,这不是个悲伤的事儿吗?咋还好像挺高兴呢?果然,在沉默了两秒以后她继续说,不过。我痛定思痛,决定自己成立一个文学社,我不仅当上了主编,还招了二三十号人,其中一个很帅的,还成了我的男朋友。奥,现在我明白了原来这是一个高兴的,得意的故事。这件事儿终于让我有点明白了,听一个人讲故事,首先看她怎么讲,看到她的情绪,情绪是真实的。同样的,生活中对方说话的时候,他有没有带着某种情绪在说?是急躁,生气,还是心平气和的?
李老师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情绪就是失控的欲望”。情绪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的关系。这个定义,是从教科书上抓下来的定义。从这个定义可以发现,情绪的三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客观外界事物,也就是外界发生的事情,第二个要素是主体需要。主体需要就是我们自己的期望值,我们自己的欲望。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第三个,情绪。如果主体的需要被满足了,那我们就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外界事物没达到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我们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不好的体验。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和我们学的另外一个理论非常的相像。是的,那就是艾利斯的ABC理论。首先是A, 外界事物。外界事物当然很重要。我们照顾孩子,努力生活,努力工作,努力平衡家庭,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变A让A变得越来越好。但是有的时候改变外界事物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个时候我们就没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这会儿就有了心理学大展拳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B,也就是主体的需要。我曾经对这个不屑一顾,觉得这不是鸵鸟精神,阿Q精神吗?再说了,为什么要我改别人怎么不能改?凭什么受伤的都是我?这个时候心理学的目的论就派上了用场。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不应该的,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情绪更好更舒服。谁痛苦谁就做改变,受益的永远是敢于直面问题的人。况且,无论是家庭还是机体都是一个系统。只要有一个改变了,对方也就不得不改变。那么怎么才能看到自己的需要呢?
说到这儿,我最近也有一个觉察,就是在这次咨询班儿的学员中,有两个人非常的吸引我,第一个呢,就是大力老师。她身上有那种活力四射,热情温暖的感觉。这种东西是我没有的,我很喜欢,也很吸引我。另外一个就是张万青老师。张老师身上有那种感情很丰富,而且非常任性,有的时候好像想说什么,总是能肆无忌惮的说出来。这点也是我身上没有的,所以他们这些特质非常的吸引。这个时候我转念一想,不对呀,热情,温暖,任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老公身上也有这些特点啊。我现在是明白了那句话。说,如果让时光倒回去20年,你可能选择的还是他,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接着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特点放在同学和朋友身上非常好,放在自己老公身上我就很不满意呢?有时候我还是对他有很多的不满意和情绪。
我需要挖掘一下我的主体需要,也就是我的期待。所以我又仔细想了想,其实我老公身上的这些特点,我还是非常喜欢的。我希望他在家庭聚餐的时候非常的活跃,能够创造好的氛围;然后亲戚朋友的关系都是他来处理;等我情绪低的时候,他总是出现一些新的点子。那我为什么还对他不满意呢?因为我好像在潜意识中,希望他还有男人的另一面,就是很沉稳,能够果断决策,更有责任感,不那么情绪化,所以有时候我就会失望。
那我这种情绪合理吗?我突然意识到热情,沉稳,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品质啊。热情多的人,相对沉稳就少一点。沉稳的人,相对就没有那么热情。任性和有责任感,也是类似。就相当于,我只想要事情好的一面儿,不想要坏的一面儿;我只想要手心,不想要手背,听起来好像有点儿不可思议。当我发现了我自己的这个欲望以后,我就明白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我不能既要苗条,又要贪吃。所以呢,现在我跟他相处的时候就比较少发脾气了。因为我把我的期望值降低了,我知道我原来的欲望有一些不合理,所以你看。发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看一看他合不合理,即使外在的事物没有改变,也可以让自己情绪变好。
在上李老师的课之前,我想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在寻找一种知识,一种理念,甚至在寻找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觉得只要找到了那个对的人,或者是对的知识,王子和公主从此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世界上哪有那种事儿啊。王子和公主的婚后生活照样一地鸡毛。所以,情绪的核心并不是知识,而是练习。我们必须要通过一遍遍觉察自己的情绪,来慢慢的看到,自己情绪的来源,也就是自己的期望到底是什么?和客观外界事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够慢慢捋顺,了解更多真实的自己,从这个道理来说,情绪真的是我们的好朋友。
所以准备好等待你的下一次情绪,等这个情绪过后一定要坐下来花几分钟梳理梳理,这是我们的家庭作业。
当然了,我们都是感性动物,没办法做到不发脾气。如果自己发出的情绪伤害了周围的人,伤害了自己的关系,或者自己很郁闷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有些办法的,一个是事前预警,一个是事后道歉。
所谓的事前预警就是,“今天老娘心情不好,离我远点。”的警告。我今天白天受了气,心情很差,那么当老公回到家的时候,我提前跟他预警,“我今天心情不好”。这样,就让他知道,哦,老婆准备要发飙了,所以他就可以谨慎小心的行事了,同样道理,也鼓励老公和孩子这样做。第二个呢,就是事后道歉。当我们忍不住发了脾气之后,我们经常很后悔,这个时候事后道歉也很重要。说出来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刚才没控制住情绪,觉得刚才发脾气不太对,对不起啦。当然这个得控制好节奏,尤其是跟自己老公,不要道歉的时候,又翻出来刚才的账,这个很有,吵第2把的风险。有了前期的预警和事后的道歉,这个对于周围的人和中介的关系也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好啦,我来总结一下,今天主要讲了这三个观点。…
第1就是和别人谈话过程中情绪更重要。注意观察对方讲话时候的情绪。
第2就是ABC法则,观察自己情绪背后的欲望和期待。这一点的重点就是一定要不停的练习。
第3点就是可以通过预警和事后道歉来为情绪做一些紧急补救。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