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徳•胡塞尼继处女座《追风筝的人》成为畅销书作家后,这本《灿烂千阳》再次证明了他过硬的写作能力,他用其独特的叙事方法向我们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展开,让我的心情随人物命运的推进高低起伏,用一幕幕平凡的生活景象折射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本质。这个故事,这本书,足以震撼人的心灵,让我了解到了那段很遥远的历史和当时阿富汗人民的生活。
原本平静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在战争的交替进行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战争时局多变,从抵御外敌到内战,再到各族的倒戈,塔利班的崛起,无疑是一次次地重创着这个弱小的国家。随着和平钟声的迟到敲响,城市渐渐恢复了原有的模样,莱拉等到了苦难结束的时候,获得了幸福和自由,她见证了这一时代无数阿富汗人民的艰苦生活,分离、死亡、饥荒,恐惧。她也始终记得,在那些黑暗中一起支撑她走下去的玛丽亚姆,成为了太阳永远守护在她身边。
玛丽亚姆作为赫拉特富豪扎里勒的私生女在山上的小泥屋和母亲娜娜生活。十五岁以前,她虽然孤独,却怀有童真,充满快乐,期待每周一次与父亲的见面,她爱他,敬佩他。她对自己的未来憧憬无限,对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渴望知识,想象这一切都会因为和父亲真正在一起生活后慢慢发生。十五岁那年,她怀着希望与美好第一次去了赫拉特,却深切感受到了耻辱这一词的深刻含义,母亲因为她的固执吊死在了柳树上。她的悲哀才刚刚开始,玛丽亚姆被自己的父亲嫁给了远在喀布尔的一个鞋匠拉希德,他差不多四十五岁。十五岁后,她开始过着她这一生最悲惨的生活。
莱拉在玛丽亚姆十九岁时出生,两个人毫无交集的生活在莱拉十四岁后发生了改变。莱拉聪明懂事,她的童年时期是幸福的,她在学校上学,拥有很多玩伴,也深深爱上了一个男孩塔里克。当战争的硝烟蔓延,人们四处逃散,他们一家在逃走的前一刻被导弹击中,父母身亡,她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死亡带给她的恐惧与悲痛。弹片之下 她被拉希德有预谋地救起,因为一个骗局,她嫁给了他。十四岁的莱拉和玛丽亚姆一起开始了在黑暗中的生活,两个女人的心灵慢慢交织在一起。
强权父系制度下的阿富汗女性饱受身心的摧残,拉希德就是这一制度产物下“杰出”的代表。拉希德要求妻子不能独自出门,和他一起出门要穿厚厚的布卡,家里来人,她要去楼上。这一制度,在塔利班统治时期尤为严苛,对此还指定了相应法律,女人不得工作,出门必须由男性亲戚陪同,违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莱拉和玛丽亚姆多次因为这些制度在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物,是满足他们欲望的物品。拉希德只想要一个男孩,对玛丽亚姆第一次怀孕后细心照顾,到后面妻子数次的流产使他对玛丽亚姆变得冷漠苛刻,并家暴虐待她,他从一开始就看不起这个私生女。两个女人互相忍耐坚强,一步步把拉希德最为丑陋的面具撕下,他打得她们浑身是血,变着花样的折磨她们,他还引以为豪“这个见鬼的国家没有一个法院会为我所做的事情判我的罪”。一切回到最初,玛丽亚姆记得娜娜说过的那句话“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战争是个复合型武器,它不但摧毁敌人的炮楼,也破坏人民的家园。莱拉的两个哥哥都死在了战场。战争来临,人们四处逃散,莱拉记得好朋友吉提被炸得尸体散落在各处。军阀在各个街区都有势力,人们吓得不敢出门,被当成靶子后的尸体是狗的美餐。子弹闯过墙壁,就快要离开的时候,莱拉却成为了孤儿。外面炮火连天,作为拉希德的妻子,她通过拉希德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时局变况。战争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它会带给阿富汗全新的面貌,当然是在得到它想要的,把一切摧毁之后,为战争买单的只有破壁残垣和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莱拉怀念以前的日子,那些虽然平凡却和平的日子,玛丽亚姆也一样。
女性的光辉从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变得黯淡无光。玛丽亚姆被枪决的那一天,她很平静,她以最低贱的身份在这个世界出生,她嫁人后的二十七年并不好过,但却带着爱和希望离开了世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莱拉还有她的孩子们,她们代替她最终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身处恶魔拉希德所在的地狱里,因为两个女人彼此信念的相互依靠和支撑使她们在黑暗的地方努力照亮着对方,从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向往。最后她们都获得了自由和幸福,用各自最好的方式守护这彼此。莱拉始终记得她爸爸教给她的两句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有多少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作者在推进故事主线的过程中,前后照应设计巧妙,通过人物前后生活的对比,让我更能体会到故事的悲剧意味和对人物的共情力。文字不会跳动,但它传递给人的力量是巨大。我们是如此渺小,就像塔里克在旅游时看到的那尊大佛的感受一样。通过书籍的指引,我有幸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那一段遥远的阿富汗历史,进行一场心灵的洗涤,不时因为在和平年代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