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中儿童立场的唤醒与重塑
讲座提纲三部分:
一、什么是课程
1.张雪门 浙江宁波人 创办星荫幼稚园
关注关键词:有组织,有计划;活动; 行为课程
2.当下教育思想:(冯晓霞与虞永平)
2.架构课程体系
案例分享:
1.乡野课程——四季乡情课程:春茶,夏石,秋花,冬糕四个载体,释放儿童天性,对家乡内在的归属感。
2.课程评价: 多元 主体是孩子
3.部落课程(生活馆:开心农场、宝贝厨房、洗衣房)有事可做,思维与情感相连,并喜欢做;科技馆不喜欢的情况下仍保留,投放材料的高结构,不适宜幼儿的持续探究,进行适当调整。
4.建构比赛案例:
课程价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活动,促成大部分幼儿经验的提升。
思考:把儿童放在什么位置?
集体教学、生活活动、游戏、区角活动都是实施课程的途径。
生命实践智慧课程:六个主题 忠实执行教材
适当调整,有自主权,进行课程创生
省课程+部落课程=理想化课程(园本课程)
二、儿童立场
分享自然教育创始人——卢梭思想
1.直接经验的感知——合适的学习方式
2.理解和尊重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和生长方式“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样的”
案例分享:胡老师家的双胞胎儿子
“淳朴兮孩子,未来好坏之主体……”
解读幼儿制作的姓名牌:
解读儿童行为表征:
1. 我的邀请书:换装,拍照、玩糖果雨、拔河游戏、玩HelloKitty玩具、最后回家
2.分析发现:幼儿能提高效率,有方法:剪贴,复制场景,需要思维参与的情感方式。
三、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位
牵——是太控制
陪——是支持与陪伴
“新鲜的虾做清蒸,不太新鲜的做椒盐”
教师应有对孩子很快做出精准评估,进行因材施教的能力,给予引导与支持。
课程资源的思考:
思考如何让小班的孩子户外自主游戏(2小时)在绿化带架了桥,非常方便穿梭与其中。
视频分享:
办园思想:礼仪教育、自然的感知,也不仅仅追随孩子,必要的时候还要浇水施肥。
案例分享:《银杏臭味》
寻找臭味——感知臭味——观察臭味——加工臭味
海曙区的思考与实施:
反思:儿童的发展,老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不断建构课程:三味课程、和美课程,绘美课程,活力课程,生长课程等
视频分享:海曙百年纪实片《思想》
三、区域层面的课程审议
1.研训一体的项目,名优骨干教师分享。
2.教研孵化和教科专项课题两种视角完成课改任务。
3.融合联动城区带动山区幼儿园,一对一,点对点,一个不落。
4.微信绑定,海曙区专任教师内部资源分享。
5.区级审议,组成区域课改,经过书面书审,再实施。
6.幼儿园课程审议,推出主题审议,具体落实到教师工作实践。
思考:新行为课程,省编课程变园本课程,讨论主题建构,区域活动,幼儿兴趣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比如在春天未结束,提前审议夏天主题
主题审议关键在于:儿童的需要
主题审议路径
课程资源,教师故事,后续的主题给予的建议,对前期审议相对简单了。
案例:
1.设计审议量表
依据指南和核心经验
借助张君教授编排书籍
老师知识的扩充(团队和家长)
架构主题活动:保证领域基本达到均衡
遵循课程原有逻辑,跟现有课程资源结合
在一个学期中保证一个主题的领域均衡
三个主题指向社会,三个主题是科学的
替换要科学换科学……
对儿童生长的预判确定活动线性脉络进行预设,哪个活动在前,哪个活动在后
在回顾,分享课程发现,关于活动支持优化儿童,如何调整区域内容,新增或者重构
案例分享:从初识蜗牛到不断探究
教师必须甄别幼儿的需要
根据大部分幼儿的需要:蜗牛爬行的轨迹的活动
审议后将问题抛给孩子,儿童经验得以提升。
生成美术创作
中期审议不可能一次就成功的,三阶段次数不确定:有困惑和质疑就审议
关注公众号:秋天课程审议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