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2017-2-25)在跟接任者交接,她看到孩子们跟我很是亲热:要我抱的,要我亲的,往我身上猴的,跟我说悄悄话的……她说:“我不喜欢抱小孩,这么多,一个个抱,怎么抱得过来?并且我自己儿子(小学一年级)也很少抱,他是男生,我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当时我听了,心下撇嘴:什么逻辑?谁说男生从小被妈妈抱,长大了就不独立?独立是一种能力,而抱是一种爱的表达。又不是宠溺到抱着不让下地?……总之她此言一出,我立马感觉到我心里对她的否定与对立感。
回家我洗碗时,突然想到:此人的话语只是她表象的呈现,深层的原因有可能是她在原生家庭中,极少被父母抱过,或者她曾经向父母索抱,被多次拒绝后产生了心理创伤。她现在这么说,不过是把当年的“被拒抱”合理化了,这样她面对“抱不抱孩子”这个事情时,意识层面就不用再纠结。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唉,也许她也是个缺乏“亲密能力”的人啊。想想我去年刚来时,在小孩面前也放不太开,但这半年孩子们给我的滋养,让我越来越“看到”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所以,我觉得能接触到孩子的工作真是幸运的。我也祝福我的接任者能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开心地成长。
回想我对此人的内心变化,从开始的“否定”到后来的“祝福”,我居然能对他人的言行产生的不仅仅是条件反射,而是“看到”TA言行背后的需求,动机,进而让自己面对“异己”时的心态更平和,我也为我自己感到高兴。这是不是就是团长老师所说的“目中有人”呢?